等固态电池汽车的人要破防了不只是因为量产时间太晚或续航没有突破3000公里,而是早期生产成本过高导致价格飙升

等固态电池汽车的人要破防了!从我个人的角度拉开讲,这事儿你不能只盯着续航和量产时间瞎着急。你知道吗?固态电池的生产成本,估算大概是液态的10倍吧。别的厂商说的保守点,40万一组(不确定,估算一下)——比起普通车的电池,贵得吓人。一线品牌也就没有大规模量产的可能,除非你想差个十万块左右买个车。

我曾经翻了下笔记,看到一组调研数据,像特斯拉市售,续航2000公里,液态电池制造成本可能在6-8万之间。你要是换成固态,这一块光电池生产成本,估计得40万起,差得远了。可想而知,渲染到整车上,价格飙升不是一句玩笑。

等固态电池汽车的人要破防了不只是因为量产时间太晚或续航没有突破3000公里,而是早期生产成本过高导致价格飙升-有驾

但话说回来,固态电池的未来我并不完全悲观,也许在5年后,大厂的技术成熟了,价格能降下来。但要等到那个时候,很多人早就换车了。毕竟,咱们普通消费者,买车首要还是安全、实用、经济。

像我身边的朋友小李,他去年刚买了个紧凑型电动车,车子上没用什么特别的配备,但安全配置够用,续航也够日常通勤用。其实好多时候,咱们在考虑车型的时候,最关心的不是未来的技术,而是今天能用得好。你说高端配置,像主动刹车、全景影像、ACC这些,什么时候能成为标配?还真得看市场接受度。

比如我之前见到的红旗天工05(这车挺有意思),它的电池安全性能我觉得挺靠谱。那些电池经过超国标两倍的安全测试,水火雷劈浸水120小时,不能说是最强,但比市面上很多车强出不少。你知道的,现在的电池安全,真不是盖的,尤其是很多事故反映出来,电池安全才是真硬道理。

等固态电池汽车的人要破防了不只是因为量产时间太晚或续航没有突破3000公里,而是早期生产成本过高导致价格飙升-有驾

我稍微跑题了,但你别说,安全性其实让我想到点事。买车的时候,第一打安全牌。你咋看?我那天和修车师傅聊天,他说:快到限速,其实车辆的安全性比你想象的还要重要。反正都要用,安全这里不会省的。话虽如此,但你说,能用的法理上都该安全,还是得看厂家真心操刀。

说回来,如果你问我,什么时候固态电池普及?这得看技术突破,成本降下来,不然还是只在高端市场试水。像我猜测,未来5年内,或许某些豪华品牌能用上,但哈哈,估计极少数试用玩玩。估算一下,普通家庭,想买个固态首选的车,动不动就得付出未来的钱。而且,不得不说,将来固态电池的成本下降了,续航也能抠出2000公里了,但会不会面临性能瓶颈的问题?这我也没细想过。

现阶段,咱们还是得面对现实。你说,等你拿到手的车,能真正用上,安全又实用,比什么未来科技更靠谱。就像我看一些车型,能做的都做了。除了安全,还有舒适,比如那全软包环抱式座舱设计。别说,躺着看天幕,慵懒极了,解压不少。

等固态电池汽车的人要破防了不只是因为量产时间太晚或续航没有突破3000公里,而是早期生产成本过高导致价格飙升-有驾

你们猜,百公里耗电成本大概多少?我算了算,估算在15-20元(大概10-13度电,电价平均一块五左右),算下来,日常通勤上下班,绝大多数都在5块左右。这还不算充电桩的钱,实际如果在家自己充,成本还能低点。

你说,这样的车,能不能够在未来几年内取代白车、油车?很多竞争对手都在试图用硬件做区隔。比如红旗天工05,配备了900V高速充电平台,10分钟补能500公里,我心里就嘀咕:这不就是个充电快到飞起的噱头?但我觉得它的核心还是安全与性能双线都符合主流消费者的预期。

谁会在乎无聊的续航数字?用户最在意的,是还能用多久用得多安心。你还记得当年买车时,最看重的是什么?现在我倒觉得,安全的认知变了,光有续航不够,可靠性才是王道。电池安全和成本,才是真正影响未来的硬核。

等固态电池汽车的人要破防了不只是因为量产时间太晚或续航没有突破3000公里,而是早期生产成本过高导致价格飙升-有驾

嗯,说到这里,我也想给你抛个问题:你觉得,未来咱们会不会只买安全的车?还是说,还会有人像我一样,追求硬核的极致性能和续航?这个世界嘛,总会有不同的声音。

(这段先按下不表)

固态电池的故事还得看时间淘洗,但我相信,车市不会等人。下一次路上遇到问我:你觉得这个车值不值?我大概会说:安全和用得惯,才是真正的值。

等固态电池汽车的人要破防了不只是因为量产时间太晚或续航没有突破3000公里,而是早期生产成本过高导致价格飙升-有驾

你们会和我一样,盼着那些未来科技早点变成昨天的事吗?还是真打算继续等?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