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国内法系车总快要“绝迹”了?为什么看起来不错的标致,老有人说要退市?这事儿表面上就是销量不行,没人买。但是真正一细想,挺让人唏嘘。说真的,要是标致真退出国内市场,我觉得那才是整个中国车圈里最大的遗憾。为啥?你仔细琢磨琢磨。
咱们买车都喜欢啥?皮实耐用、维修方便、保值率高,最好开上十年不坏还能跟邻居炫两把。这些标准不错,谁都得考虑,但问题是,咱们是不是把做汽车这件事“琐碎化”了?有多少人是真心欣赏一台车的灵魂,而不是单看它“每天好用”?
大家愿意买的那个“大众”,能买到的那个“本田”,都在考虑具体的生活需求,说白了就是一台工具,最好连性格都没有,所谓“没有性格,就是最大的性格”。而标致,是有性格的,它造车不是为了随大流,也不是为了让每一个挑剔的“本地消费者”都满意。它把车当成艺术,“你们要踩惯了的刹车吗?不好意思,标致的脚感跟别人就是不一样。”那是因为它自己对驾驶的认知跟别人不一样。你看到它车里的奇怪按键,那是设计师觉得美得不像话,你觉得顺手才是王道,但标致想的是“我要让你感觉到我是法国人,是标致”,而不是“我要让你觉得跟日本车一样用”。
你想过没有,在这么功利的车市里,这种“我自己觉得爽,才不管你”的坚持,是不是一种可贵?再翻翻标致的历史,你发现它其实是历史极深的品牌,比本田、丰田这些年轻小伙子早多了。它做车的门槛不低,不仅仅是外壳新鲜,更重要的是底层技术过硬。你说它不会讨好中国人,但其实是中国人没真正研究这牌子。你问哪个品牌还有像标致那样的底盘和调校?哪个品牌会把小细节做得那么精致、又不会为了省钱随便套一套?谁会在“大家都不在意”的地方继续死磕?
你观察一下,市面上那些很吃香的合资车,普遍一个套路:配置高一点,外观新潮,空间大大,三大件大体扎实,然后为了给市场让步,有些地方直接就“缩水”了。什么减配、偷料、材料偷轻、结构简化,表面不影响日常使用,但本质上就是降成本。可是标致很倔,“我该给你的东西一样不少”,哪怕在看不见的地方也是认认真真。但是问题来了,这样的用心,中国人买不买账?很显然,大多数人不买账。我们喜欢的是“看起来值”“用起来没问题”“转手还能卖”,而不是“为技术和工艺买单”。
你们说安全,标致的车被动安全做得不声不响,但从来没在实验室里输过。再来一场真正的碰撞实战,不管是硬碰硬,还是各种奇形怪状,标致基本都能站得住。很多标致老车主都知道,法国车的安全是可以放心的。可你们有没有见过国内哪个主流车企认真宣传自家的安全?大家其实都在比拼“表面艺术”,没几个敢在技术上死磕到底。
说起来很讽刺:标致在国外销量该多好就多好,技术也没掉队,口碑也稳稳当当,到了中国就变成了“没人买”。这就好像是一个特别用心的厨师,他把每道菜都做得有滋有味,比别人多花了三倍时间,但最后大家都冲着那家快餐店,原因很简单,便宜、出餐快、适合中国胃。这个时候你说,“你不是喜欢吃饭吗?怎么不喜欢这道精致的菜啊?”大家都觉得“重要的是吃饱”。标致就像那个没被理解的厨师,他的努力没人在乎,他的坚持没人想体会,他的痛苦只能自己压压。
这种现象折射出来的,大概不是标致的悲哀,而是整个中国汽车文化的悲哀。如果今天标致彻底撤了,中国的汽车选择再也没有“法国味”,再也看不到那种“莫名其妙的自信”,再也没有那个“你以为将就,其实是气质”的调调。大家开来的车都千篇一律,“这个配置说好就有,这个按钮都一样”,你就再也体会不到“原来车可以这样造”,原来车里面还能有一些“人家不想妥协”的个性。你不是觉得无所谓吗?可是慢慢你会发现,其实是一种审美的退缩,一种趣味上的贫乏。
你们都在说中国车厉害了,科技有了,配置高了,空间大了。可是你仔细想想,车跟人一样,如果所有人都穿一样的衣服,说一样的话,干一样的活,你还觉得有意思吗?标致就是那么一个“不合群”的家伙,他不想跟你比配置、不想跟你比价钱,他就是要做他自己。要是你认同他的想法了,你就觉得“这车有灵魂”;如果你只想开个工具,肯定是“不实用”。但你要知道,你舍弃的也许不仅仅是一个品牌,还有那个“不同的可能”。
说到底,在中国市场,不合群的车注定不好混。标致太倔强,做事太“轴”,不懂迎合消费者而只懂做技术本分。问题是,如果每个车厂都变得市场为上、配置为王、价格为先,谁还能记得汽车应该有点艺术、有点技术,有点态度?哪怕是少数人的选择,那也是群体趣味的一种体现。如果连这种个性都消失了,那中国汽车圈里就只剩大队伍、标准化、流水线和无聊的重复。你觉得没啥,其实挺可怜的。
再说句掏心窝子的,标致有它的毛病,有它的傲娇,有它的不接地气,但恰恰是这些毛病让它独树一帜,让真正懂它的人觉得“不愧是法国人,不愧是标致”。你说你买标致车是因为你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觉得自己对车有点讲究。你愿意为这种“讲究”多付出一点,不在意它的市场地位,不怕以后卖的时候掉价。这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我愿意为热爱买单”。如果连这种热爱都没有了,是不是我们就只剩下那些“没有热爱”的选择?如果只剩下那种“无趣而安全”的汽车世界,谁还能敢说,车是男人的小玩具,是品位的象征,是生活的点缀?
所以啊,标致要是退出中国市场,损失最大的不是标致本身,也不是那些法国设计师或者中国经销商,而是我们自己。我们不但失去一个品牌,更是失去了一种可能、一种态度。一旦标致走了,车变得更实用,更统一,更标准,但隐藏的东西也更少了。你再也不用去琢磨“底盘到底有多讲究”,你再也不用觉得“这个方向盘奇怪但是舒服”,你也不会再多想“一台车是不是可以做得更有趣一点”。所有的选择都变成了“容易”、“划算”、“大众化”,所有的梦想都被市场平均掉了。
想想看,这年头我们还能为啥车着迷?还是那句老话,没有热爱,只有实用,最终就是个大悲哀。标致消失,有些人会欢呼:终于不用担心售后、维修和掉价了。但其实,真正悲哀的是我们再也没法见识到那些“独立艺术家”、那些“技术疯子”、那些“不肯将就”的法国灵魂。这也许是汽车圈最大的不幸,但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察觉。
所以,别觉得“标致退市没啥”,别觉得少一个品牌对我们没影响。你只有失去了选择,才会发现,最迷人的往往不是“最划算的”,而是那个“最有想法的”。我们离开了标致,就离开了对汽车的热爱、想象和敬畏。到时你再买车,剩下的就只是“不出错”了。你说,这不算最大的悲哀,还能是什么?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