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四次砍预期!电动车销量雪崩,利润暴跌97%

当一家连续75年保持15%以上利润率的豪华汽车制造商,在一年内第四次下调业绩预期,并且将营业销售回报率从5%-7%的黄金区间砍到2%以下时,整个汽车行业都该清醒了——电动化转型不是一场浪漫的狂飙,而是布满暗礁的险滩。保时捷与大众集团近期的动作,撕开了全球汽车业最残酷的真相:即便是手握百年技术积淀与品牌溢价的巨头,在电动车赛道上也可能摔得鼻青脸肿。

保时捷四次砍预期!电动车销量雪崩,利润暴跌97%-有驾

一、从“四次下调”看巨头的失控时刻

保时捷的2025年过得并不体面。这家以911跑车为图腾的车企,今年第四次向市场抛出“降级警报”,将营业销售回报率预期从年初的5%-7%一路砍到“不超过2%”。更刺眼的是,18亿欧元(约合22亿美元)的利润缺口,相当于该公司2024年全年利润的1/3,而这一切的导火索直指“电动汽车销量疲软”与“新车计划推迟”。

大众集团的日子同样难熬。作为保时捷的母公司,大众不仅要消化保时捷的业绩黑洞,自身的电动化进程也陷入停滞。数据显示,大众ID系列在欧洲市场的销量连续6个季度下滑,在中国市场更是被比亚迪、蔚来等品牌挤压得喘不过气。两家车企的同时“减速”,绝非偶然,而是全球电动车市场降温的缩影——当补贴退潮、价格战白热化、消费者回归理性,曾经被资本热捧的“电动神话”正在露出冰冷的现实骨架。

二、保时捷的“电动化悖论”:豪华品牌如何跌落神坛?

保时捷的困境,本质上是一场“豪华品牌电动化悖论”的集中爆发。作为全球利润率最高的汽车品牌之一(2023年达18.4%),保时捷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性价比”,而是“稀缺性”与“驾驶信仰”。但在电动化转型中,它似乎迷失了方向。

一方面,保时捷试图用电动化“讨好”年轻消费者,却丢掉了传统优势。以纯电车型Taycan为例,虽然其0-100km/h加速仅需2.8秒,但消费者反馈“开起来像大号特斯拉,没有保时捷的灵魂”。更致命的是,为了追求续航里程,Taycan的电池组重量超过600公斤,比911跑车整备质量还重1/3,彻底破坏了保时捷引以为傲的“轻量化操控基因”。

另一方面,保时捷高估了“品牌溢价”在电动车市场的魔力。在燃油车时代,消费者愿意为“保时捷”三个字支付30%以上的品牌溢价,但在电动车市场,电池、电机、智能座舱成了新的“硬通货”。当保时捷的电动车型在续航(Taycan EPA续航仅201英里)、智能驾驶(依赖第三方供应商Mobileye)上被特斯拉Model S全面碾压时,即便是忠实粉丝也开始犹豫——毕竟,没人愿意花15万美元买一辆“除了车标一无所有”的电动车。

更讽刺的是,保时捷对电动化的“摇摆不定”加剧了市场不信任。今年以来,该公司多次推迟纯电Macan、718等关键车型的发布时间,理由从“软件系统开发滞后”到“供应链不稳定”,背后实则是对市场需求的恐惧。当消费者发现“保时捷连电动车计划都不敢推进”时,自然会用脚投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保时捷电动车型全球销量同比下滑42%,其中中国市场暴跌63%。

三、大众集团的“电动化困局”:大象转身为何如此艰难?

如果说保时捷的问题是“战略迷失”,那么大众集团的困境则是“大象转身的阵痛”。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集团之一,大众在电动化上投入不可谓不大——过去五年累计砸下350亿欧元,推出ID系列十余款车型,但市场表现却持续拉垮。

根源在于,大众试图用“燃油车思维”造电动车,结果水土不服。在燃油车时代,大众凭借MQB模块化平台实现了“一款底盘造百车”的规模效应,但在电动车时代,这种“摊大饼”模式彻底失效。ID.3的软件故障、ID.4的续航虚标、ID.6的高价低质,本质上都是“为了赶进度而牺牲质量”的恶果——大众希望用最短时间占领市场,却忽视了电动车“软件定义汽车”的核心逻辑。

更致命的是,大众陷入了“成本陷阱”。为了与特斯拉打价格战,大众不得不压缩电动车利润空间——ID.3在欧洲的起售价从3.9万欧元降到3.2万欧元,降幅达18%,但即便如此,其毛利率仍不足5%,远低于燃油车15%的水平。与此同时,大众在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上依赖外部供应商(宁德时代、三星SDI),当原材料价格波动时,根本没有议价能力。2025年二季度,仅电池成本上涨就导致大众电动车业务亏损扩大至7.8亿欧元。

大众的案例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传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绝不是“换个动力系统”那么简单,而是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革命。当大众还在沿用“经销商压库”“广告轰炸”的老套路时,特斯拉已经通过直营模式、OTA升级、数据驱动产品迭代,构建了全新的竞争维度。这种“降维打击”,让大众的350亿欧元投入看起来像个笑话。

四、全球电动车市场降温: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保时捷与大众的“双降”,绝非个案,而是全球电动车市场降温的缩影。2025年以来,全球电动车销量增速从去年的40%骤降至12%,多家车企被迫调整战略:福特推迟120亿美元电动车投资,通用砍掉纯电皮卡Silverado EV的第二条生产线,连特斯拉也暂停了墨西哥超级工厂的建设。

这轮降温的核心原因,是“需求端的理性回归”。过去三年,电动车市场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补贴和资本炒作——以美国为例,2022年联邦税收抵免最高达7500美元,直接刺激了销量增长。但2025年补贴退坡后,消费者突然发现:一辆续航500公里的电动车,价格比同级别燃油车贵30%,充电时间是加油的10倍,保值率还低20%,“性价比”三个字从何谈起?

更关键的是,电动车的“环保神话”正在破灭。挪威环境署最新研究显示,考虑到电池生产、电力来源等全生命周期排放,电动车的“碳足迹”仅比燃油车低17%,远低于此前宣传的50%以上。当欧洲消费者发现“花高价买电动车并不能显著减少碳排放”时,购买意愿自然大打折扣——2025年上半年,欧洲电动车市场份额从25%降至18%,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五、电动化转型的“正确姿势”:不是“all in”,而是“精准出击”

保时捷和大众的溃败,给所有传统车企敲响了警钟:电动化转型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盲目跟风、贪大求全只会适得其反,真正的赢家,往往是那些懂得“精准出击”的企业。

丰田的“混动+氢燃料”路线就是典型案例。虽然丰田在纯电领域布局缓慢,但凭借THS混动技术,其全球销量连续三年增长,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3%。丰田社长佐藤恒治直言:“电动化不是只有纯电一条路,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混动才是当下最务实的选择。”

比亚迪的“技术鱼池”战略也值得借鉴。不同于大众“砸钱堆车型”,比亚迪深耕电池(刀片电池)、电机(永磁同步电机)、电控(IGBT芯片)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用“技术护城河”实现降本增效——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电动车毛利率达18.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反观保时捷和大众,它们的错误在于:既没有丰田的“务实”,也没有比亚迪的“技术定力”,而是在“电动化浪潮”中随波逐流。当市场退潮时,自然会被裸泳的真相呛得喘不过气。

六、结语:电动化不是“终点站”,而是“换乘站”

保时捷和大众下调预期,与其说是“电动化的失败”,不如说是“传统思维的溃败”。在汽车产业百年变革的十字路口,电动化只是其中一条道路,而非唯一方向。未来的竞争,本质上是“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洞察能力”的较量——谁能精准捕捉消费者需求,用技术解决续航、充电、成本等核心痛点,谁才能笑到最后。

对于保时捷和大众来说,现在止损还来得及。与其在“电动化歧途”上越走越远,不如停下脚步反思:如何在拥抱变革的同时,守住品牌的核心价值?如何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构建新的竞争优势?毕竟,消费者买的从来不是“电动车”,而是“更好的汽车”——这个真理,永远不会改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