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点赞特斯拉表现 懂车帝高速测试引热议 自动驾驶再成焦点

最近,汽车圈里有一件事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都在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一家叫做“懂车帝”的汽车媒体平台,举办了一场关于汽车智能驾驶的大型实地测试。

这场测试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仅是因为规模大、项目难,更关键的是,测试结果发布后,连远在美国的特斯拉老板马斯克都亲自出来说话了,这一下子就把事情的热度推向了顶点。

马斯克点赞特斯拉表现 懂车帝高速测试引热议 自动驾驶再成焦点-有驾

很多人可能都很好奇,这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测试?

为什么特斯拉能拿到那么好的成绩,而我们的一些国产汽车表现似乎不尽如人意?

这背后有没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情况?

今天,我们就用普通人能听懂的大白话,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给大家梳理清楚。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这场测试到底是怎么回事。

懂车帝这次不是在电脑上跑模拟数据,也不是在试验场里摆几个简单的道具,而是实打实地包下了一段封闭的真实高速公路,找来了市面上36款以智能驾驶为主要卖点的热门车型,进行了一场非常严格的“路考”。

考试的题目,可以说都是咱们日常开车时最害怕遇到的、也最考验车辆智能系统反应能力的真实场景。

具体来说,总共有六个大项。

第一个是“高速惊险事故车”,模拟的是我们在高速上开车,转过一个弯道后,突然发现前方有一辆横停的事故车,看车辆的辅助驾驶系统是能提前发现并平稳地绕过去,还是会来不及反应直接撞上。

第二个是“施工路遇卡车”,就是前方有修路,一辆大卡车缓慢行驶,旁边还有路障,考验车辆能不能像个老司机一样,既知道减速,又能找准机会安全地变道绕行。

第三个是“高速临时施工”,这个情况更突然,就是毫无征兆地在路上出现一排施工标志和假人,看车辆的紧急避险能力。

第四个叫“消失的前车”,这个场景特别有中国特色,就是你跟在一辆车后面,它突然变道走了,结果它前面还停着一辆你看不到的故障车,这种情况非常考验系统能不能看得更远,而不是只盯着眼前的一辆车。

第五个是“高速入口遇野蛮加塞”,这个大家肯定都遇到过,就是有车从匝道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主路里硬挤,看你的车是会紧急刹车,还是能稍微减速让一下。

马斯克点赞特斯拉表现 懂车帝高速测试引热议 自动驾驶再成焦点-有驾

最后一个是“莽撞横穿的猪”,在高速上突然跑出来一个动物模型,考验车辆对不规则障碍物的识别能力。

这六个项目听下来,相信开过车的朋友都会觉得,每一个都挺让人捏把汗的。

而测试结果出来后,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只使用摄像头作为主要传感器的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X,在六个项目中通过了五项,成绩排在了第一和第二。

而其他品牌的车型,包括很多使用了激光雷达等更先进硬件的国产新势力品牌,表现最好的也只通过了三项。

这个成绩单一公布,立刻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事情的高潮,是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上转发了这次测试的相关信息。

他还特意强调了一句,翻译过来的大意是:“特斯拉在法律禁止数据传回的情况下,也就是没有针对中国路况进行本地数据训练的情况下,就在中国取得了最好的成绩。”他这话一说,无疑是给特斯拉的纯视觉技术方案又增添了一层光环,意思就是我的车全靠算法本身就这么厉害,要是再结合中国本地的数据进行优化,那岂不是更强了。

马斯克的亲自“盖章认证”,让这场原本属于国内车圈的讨论,一下子变成了全球性的热点话题。

当然,有赞扬就有质疑。

成绩公布后,网上很快就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特别是有些网友截取了我们国产某个品牌车型测试失败的视频片段,指出在车辆快要撞上障碍物的时候,能看到方向盘有轻微的转动,似乎是想躲避,但车最终还是没能躲开,直接撞了上去。

于是,就有人开始怀疑,这个测试是不是不公正?

马斯克点赞特斯拉表现 懂车帝高速测试引热议 自动驾驶再成焦点-有驾

是不是测试人员在关键时刻故意干扰了车辆,才导致国产车失败,从而突显特斯拉的优秀?

面对这些质疑,懂车帝官方也很快做出了回应和澄清。

他们的解释比较技术性,但我们把它简化一下就很容易理解了。

他们说,视频里方向盘确实动了,但那是在车辆自身的“自动紧急制动”功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EB)已经启动之后发生的。

这里我们需要明白两个系统的工作逻辑。

一个是车辆的“自动辅助导航驾驶”(比如各种NOA、NCA功能),它的作用是像一个聪明的驾驶员,负责规划路线、保持车道、超车、躲避障碍物,追求的是平稳和智能。

另一个是“自动紧急制动”(AEB),它的作用更像是车辆的“最后保命符”,逻辑非常简单直接,就是当它判断碰撞已经无法避免的时候,就会用最大的力气踩死刹车,它的最高使命是“制动”,而不是“躲避”。

根据懂车帝的解释,在当时那个紧急情况下,车辆的“智能大脑”(辅助导航驾驶)其实已经判断出需要向左打方向来躲避了。

但几乎在同一时间,由于车辆离障碍物太近,系统也判断碰撞风险极高,于是“保命符”(AEB)被激活了。

AEB的优先级是最高的,它一旦启动,就会立刻接管刹车系统,并且会抑制其他所有可能影响刹车的指令,包括那个“向左躲避”的指令。

所以,我们看到的情况就是,车辆的智能系统想躲,但更底层的安全系统为了执行紧急刹车,反而把它“按住”了,导致避让失败。

这并不是人为干预,而是车辆自身系统之间的一种安全策略冲突。

这场围绕测试展开的巨大争议,其实也反映出了我们国家智能汽车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

马斯克点赞特斯拉表现 懂车帝高速测试引热议 自动驾驶再成焦点-有驾

但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我们透过这些喧嚣,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当前所谓的“智能驾驶”到底发展到了哪一步,它的边界又在哪里。

首先,我们应该为国内市场的这种“内卷”感到高兴。

正是因为有了一批优秀的国产品牌,不断地在技术上投入,用激光雷达、高精地图这些硬件和软件去探索智能驾驶的上限,才把整个行业的水平和消费者的认知都提了上来。

这种激烈的竞争,逼迫着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不断进步。

这次测试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对于国产品牌来说,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反而是一次宝贵的体检,找到了未来可以改进和优化的方向,这对于长远发展是好事。

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目前市面上所有的辅助驾驶功能,不管厂家宣传得多么厉害,本质上都还停留在L2级别,也就是“辅助”驾驶的范畴。

它是一个助手,而不是一个可以完全替代你的“司机”。

这次测试里,即便是表现最好的特斯拉,也并非百分之百通过所有项目,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它能在99次模拟中成功,不代表它在第100次真实的路况下就一定能成功。

我们开车上路,安全问题容不得半点侥幸。

很多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在那99%的正常行驶中,而恰恰就出在那1%的意外瞬间。

而这1%的风险,对于车里的人来说,可能就是100%的伤害。

所以,无论你开的是什么车,它的辅助驾驶功能有多强大,我们都必须牢记,方向盘必须握在自己手里,注意力必须保持在路面上,我们的双脚要随时准备接管油门和刹车。

归根结底,在现阶段,人,才是保证行车安全的最后一道,也是最可靠的一道防线。

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但绝不能让我们丧失警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