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汽车业转型压力大,政策收紧,市场竞争加剧

到底是欧洲汽车产业快要“崩盘”了,还是说吓唬一下想让欧盟领导人捏把汗?前两天Stellantis集团的欧洲高管直接在慕尼黑车展上“直播喊话”,说不赶紧修订碳减排政策,汽车行业就要扑街,带着一股子“再不救就晚了”的紧迫劲。有人可能觉得夸张,但细细琢磨一下,还真不是空穴来风。欧洲这些汽车巨头,正被政策和现实夹在中间,活脱脱站十字路口中央——路往哪边走,都不好走。

话说回来,环保这事儿有错么?欧盟2035年要全面禁售燃油车,初听是不是挺美,好像空气马上变清新、地球瞬间就绿了。但真到拆开一层皮看本质,你会发现这是在给传统车企戴上紧箍咒。宝马和奔驰这些大佬嘴上说得“系统性风险”其实一点不夸。毕竟,这些企业很多都养着从上到下无数工人和家庭,一刀切下去,受伤最深的其实是底层打工人。有人问:环保和就业、经济增长之间,到底能不能既要又要还要?这是个每个社会都无法回避的烫手山芋。

咱别以为转型新能车市场就能一帆风顺,毕竟市场可不是靠嘴吹起来的。欧洲汽车主阵地其实还是平价车型,60%都是4万欧元以下,但你看看现在卖得动的电车,有哪辆是“老百姓真正买得起”的?基础设施那一摊子,还远远跟不上。不是说欧洲人不想环保,是钱包和现实不允许。消费者其实挺无奈:真想换新车开点电的,结果发现要么电车贵,要么家里连根充电桩都安不上。

更鲜明的,是街头巷尾那2.56亿辆平均车龄12岁的老车还在蹦跶。买不起新电车,油车又被政策往死里卡,不换车吧,污染指标一天比一天烂;想换车吧,银行账单一摊,兜里根本出不来这钱。大家就这么“拖”下去,车龄越拖越高,市场怎么活络?交通也新不了,环保目标看着反而变得更远。谁都知道,只要消费者不买单,车厂再大手笔转型也是玩票。

可真正让欧洲汽车人晚上睡不着觉的,还真不是自己不争气。中国造车势头这么猛,技术、供应链、创新力条条甩欧洲几条街。你想,高达83%的动力电池核心部件,全要靠亚洲进口,尤其内行都清楚,中国手里70%的锂电池产能、90%的永磁电机全球市场。放哪儿心里都没底。再加上中国车企研发周期、人手成本,公司反应速度,可不就是真刀真枪赛道上“快他两圈”?而现在是新能源的时代,谁领先谁说了算。

这些年车厂搞电动化战略跟着政策跑,最后连头部玩家Stellantis都扛不住,打算“不装了”:我们不追求到2030年全电动的目标了。宝马那边更直接,没事把碳排放核算扯一遍,说不如环保燃料改改用。其实这不是开倒车,是没办法再蒙着眼睛装看不到产业实际了。这一刀下去,不是生产线说砍就砍,50万个饭碗砸了,谁顶得住这么大锅?

我们不妨问问,这场赶鸭子上架的大变革,真的是给孩子们一个绿地球,还是在逼着一代工匠失业,工厂关门,两茫茫?欧盟赶着点数,左手政策、右手时间表,一个劲勒着车厂“必须转型”,但汽车这块大蛋糕,连着上下游成千上万小厂、零配件厂和家庭,不可能像开个数学方程式那么精准切割。环境好坏要抓,经济就业怎么办?

现在还有人觉得这是欧洲自己的事儿?错!整个地球变局,有谁能独善其身?保护主义那点“小九九”玩到头,绝对不是正道。你看看中国市场那么卷,折腾出去的竞争力才是硬话语权,不是靠关税墙和行政命令拉住就能挨过的。欧洲带着百年传统优越感,但这次新能源革命,人家中国造车玩出新花样、全球售价比你低、速度还贼快,这市场谁定输赢还不好说。

把义务都扔给车厂去背,政策倒计时一响,大家都冲刺,但别忽略消费者兜里的真金白银。你说最终环保目标全达标了,结果一个行业崩塌,大量工人流离失业,社会动荡,那谁来托底?如果说“汽车大国”变成“失业大国”,这局面谁受得了?

宝马CEO提出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方案,虽然说有点“甩锅”意思,但的确是一种更理性的折中思路。不是光算你尾气那一口,天然气、油、甚至新能源全周期一起核账,这才有公平的比较。这下各家才不会只是被电车表面环保“骗了”,所有环节都得晒在阳光下看一看。

老实说,真要说“崩盘”,不会是今年明年明天就塌下来的事。但这产业里的“节奏紊乱”,已经够大家受的。没人否认绿色愿景值得坚守,可工人下岗、市场失灵也是现实!欧洲如果真不调整,依然盯着目标时间表一味硬上马,真可能从产业高地跌进泥潭。

问题最大其实在于“平衡”二字。想吃环保红利,又不能砍经济支柱;想让欧盟引领全球,又不能堵死别人成活空间。电动转型不是某个厂家闹闹而已——这背后是成百上千万个活生生的家庭,是社会秩序与就业安稳。市场一步落后、技术慢半拍,被别人弯道超车,这比啥都难受。

如果把汽车电动化比作一场马拉松,欧洲这帮选手过去习惯中长跑按部就班,如今被新规逼着玩百米冲刺,还拖着脚链,这能不出事故?你就看中国冷静排兵布阵,一边技术革新,一边大规模推动充电网络普及,把产业生态盘活了,欧洲再想靠补贴堆电车销量,谁会买账?

欧洲汽车业转型压力大,政策收紧,市场竞争加剧-有驾
欧洲汽车业转型压力大,政策收紧,市场竞争加剧-有驾

可能有人要说了:中国车来的快也是靠政策补贴。对,没错,但中国这两年其实补贴减得比欧洲狠,依赖补贴就是根本没想一直靠输血。欧洲再往前冲还想着“补贴保产能”这条路能走多久?不会比中国更长。扯到根子上,欧洲真正要做的,是正视自己的落后,静下心来搞技术创新,别光扳着手指数天数想着赢自己定的目标。

欧盟政策制定者得明白,环保是条大路,但车得慢慢开,小路会车得互相让道。太激进,制度反成了绊马索,市场迟早乱了套。解决办法真不复杂,给产业转型留点时间余地,让多技术路线竞技,保住市场基本盘的情况下去试点、创新,才有可能一边环保一边走稳经济。不然,安帕拉托的那个“崩盘危机”警告,过几年真可能应验了。

时代,没有救世主。中国的新能源革命给欧洲戴了顶“紧箍咒”,世界市场竞争无国界。欧洲汽车人能不能挺过这道坎,说到底要问自己:是抱着“百年老店”自嗨自恋,还是敢于自我革命、不做“井底之蛙”?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短板,痛下狠手补链、创新,慢一点可承认,但不能慢到被淘汰。眼下最该做的就是,别再让政策争当“助攻”,多留点空间给市场和技术的自我调节。谁能在这场变革风暴里先稳住脚跟,谁才配在下一个百年汽车市场里站上舞台中央。

所以,欧洲汽车产业到底会不会崩?大概率,不会一夜间土崩瓦解,但要想不被历史的大浪淘沙带走,现在必须直面问题,放下身段,少些主观意气,多些理性变革和战略耐心。未来,不属于任性狂奔,也不会眷顾抱残守缺,只属于能自省能创新的那帮人。

欧洲汽车业转型压力大,政策收紧,市场竞争加剧-有驾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