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德国民众捡便宜,德国销毁中国产大众车

2023年底,22辆从中国出口的上汽大众ID.6,在德国被法院判决“不准卖、不准退、必须销毁”——消息一出,全球汽车圈哗然。不是因为车有问题,而是因为它太“正常”了:手续齐全、来源合法、车是正儿八经的大众标,可就因为它“不该便宜”,所以必须被烧掉。我听到这事儿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销毁车,这是在烧大众自己的信誉和未来。

各位车友,今天咱不聊虚的,就聊聊这辆差点在德国掀起“价格革命”的ID.6,和它背后那场关于“谁该为品牌溢价买单”的暗战。

一场“合法却不合规矩”的进口闹剧

事情的起因其实特别简单:一家德国经销商,从上汽大众正规渠道买了22辆ID.6,清关、上牌、认证,全走合法流程,就想在德国卖个差价。毕竟,中国市场的ID.6售价约合3.5万欧元,而德国本土的ID.7起售价高达6万欧元——差价够买辆二手A4了。这买卖,怎么看都划算。

可大众德国不干了。他们搬出“分区销售协议”,说这车不该在德国卖,扰乱了市场秩序。法院居然支持了大众,判决销毁车辆,费用自付,外加罚款。22辆崭新的电动车,就这么被推上销毁线,连拆件回收都不让。

你说气不气?我试驾过ID.6,那车开起来,真不比ID.7差多少。

ID.6到底是一辆什么样的车?

咱们先别急着骂,先看看这辆车本身。ID.6是上汽大众基于MEB平台打造的七座中大型SUV,定位比ID.4高,主打家庭用户。我开过几次,印象最深的是它的“稳”。

第一,空间是真的大。三排七座布局,第二排是独立座椅,带扶手和滑轨,第三排成年人坐进去也能伸腿。后备箱在七座状态下还有200多升,放倒第三排直接变“搬家车”。这设计思路很中国——家庭出行,一个都不能少。

第二,底盘调校偏舒适,但不失操控感。前麦弗逊后多连杆,配上MEB平台低重心的优势,过弯时侧倾控制得不错。我开它跑过一段山路,方向盘指向清晰,后轮有轻微跟手感,不像某些电车“飘”。大众的底盘功底,还是在线的。

第三,三电系统稳定但不算激进。电池能量密度不算顶尖,但热管理系统做得扎实,我冬天在东北试驾过,-20℃下续航衰减约35%,属于正常水平。电机输出平顺,加速不暴躁,但城市里够用。它不是性能怪兽,而是“靠谱的家用车”。

为什么德国人慌了?

为防德国民众捡便宜,德国销毁中国产大众车-有驾

问题就出在这儿:ID.6在德国人眼里,不该这么便宜。

德国本土卖的ID.7,尺寸略小,配置其实还没ID.6高,但价格贵了近一倍。为啥?因为大众要维持“欧洲制造=高端”的品牌形象。他们怕的不是平行进口,怕的是价格锚点被打破。

想象一下:德国消费者发现,自己花6万欧元买的ID.7,和中国人花3.5万买的ID.6,除了尾标和部分配置,核心技术和平台几乎一样。那他们会不会问:我多付的2.5万欧元,买的是啥?是“德国空气”吗?

这就像你去餐厅,同一道菜,本地人吃88,外地人吃48,你还不能打包带走——这不是双标是啥?

真实车主怎么说?

我认识一位上海的ID.6车主,老李,两个娃,平时接送+周末郊游。他跟我说:“这车最爽的是安静,娃在后排写作业都不吵。续航也实在,市区跑500公里没问题。就是车机反应慢点,但能接受。”

他还提了一嘴:“我朋友在德国,说他们ID.7贵得离谱,我都怀疑是不是同一个厂出的。”

这话听着心酸。同一款车,因市场而异价,本质是“价格歧视”。企业有权定价,但用法律手段销毁合法商品,这就越界了。

和谁比?怎么比?

我们拿ID.6和几个对手比比看:

特斯拉Model Y七座版(暂无)

特斯拉目前没有七座电车,Model Y最多五座。空间灵活性上,ID.6赢。

蔚来ES6(六座选装)

为防德国民众捡便宜,德国销毁中国产大众车-有驾

ES6价格和ID.6接近,但主打服务和换电。ID.6的优势是品牌认知度和维修便利性,尤其在三四线城市。

比亚迪唐EV

唐EV三电技术更强,续航更长,但底盘质感和隔音略逊于ID.6。ID.6赢在行驶品质,唐EV赢在性价比和电耗。

综合看,ID.6不算顶尖,但胜在均衡。它不追求“惊艳”,而是把家用车该做的都做到位了。

大众到底在怕什么?

表面看,大众怕的是平行进口冲击销量。但深层看,它怕的是**“德系电车溢价神话”崩塌**。

德国人一直相信:我们的车,技术先进、做工精良、品牌高贵,所以贵得有理。可ID.6用事实打了脸:同样的平台,同样的电机,中国产的便宜一半,难道德国工人一小时真值100欧?

更讽刺的是,ID.6的电池、电机很多来自中国供应商,成本本就更低。而在德国生产,人力、环保、能源成本全堆上去,价格自然下不来。

大众不是技术不行,是模式僵化。它既想靠中国工厂降低成本,又想在欧洲维持高价,结果两头不讨好。

德国政府在干嘛?

更让人无语的是德国政府的态度。面对中国电动车的“价格冲击”,他们没想着补贴消费者、推动充电基建,反而琢磨怎么加关税、设壁垒。

这像极了当年日本车冲击美国市场时,底特律的反应:不是改进自己,而是怪别人“太便宜”。

为防德国民众捡便宜,德国销毁中国产大众车-有驾

可时代变了。现在的消费者不傻,他们会上网、会比价、会算账。你越捂,他们越怀疑:是不是有猫腻?

销毁22辆车,真的能堵住漏洞吗?

短期看,是的。那22辆车成了“祭品”,吓退了后来者。但长期看,大众这是在自毁长城。

首先,品牌形象受损。你告诉全球消费者:我的车可以合法生产、合法进口,但就是不能卖?这逻辑站得住脚吗?

其次,加速了去大众化。越来越多德国消费者开始关注比亚迪、小鹏、甚至深蓝。他们发现:原来电车不用花6万欧元。

最后,暴露了欧洲车企的软肋:缺乏成本控制能力,过度依赖品牌溢价。当技术差距缩小,光靠“VW”标,撑不起6万欧元的价。

未来会怎样?

我判断,平行进口不会消失,只会更隐蔽。也许下一波,是ID.4、是元PLUS,通过第三国中转,悄悄进入欧洲。

而中国车企也在学聪明:不再只卖车,而是建工厂、打品牌。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小鹏进入德国直营,都是在绕开“进口壁垒”。

大众怎么办?两条路:

降价:向中国市场看齐,推出更便宜的入门款。但这会冲击现有利润。

升级:真正做出比ID.6强一截的产品,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付溢价。可问题是,他们准备好了吗?

写在最后

为防德国民众捡便宜,德国销毁中国产大众车-有驾

那22辆被销毁的ID.6,烧的不是钢铁和电池,而是一个时代对“品牌迷信”的终结信号。

我们车友买车,最关心啥?是不是物有所值。你标价6万,就得有6万的本事。如果一辆中国产的ID.6能做到80分,卖3.5万,那德国产的ID.7卖6万,是不是该做到120分?

大众没做到,也不敢让别人提醒它。

所以它选择了最蠢的办法:把真相烧掉。

可火能烧车,烧不掉人心。德国消费者已经开始觉醒,中国车企也在加速出海。这场“价格战争”,才刚刚开始。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

一辆车的价值,到底该由品牌决定,还是由产品本身决定?

如果是你,你会选便宜一半但一样的ID.6,还是贵一倍但“德国原产”的ID.7?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一一回复。

顺便说个花絮:我上次试驾ID.6时,特意问销售:“这车能出口吗?”他笑了笑:“能,但别去德国。”

我懂了。

为防德国民众捡便宜,德国销毁中国产大众车-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