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2025 年三季度汽车出口数据报表,一个明显的转折正在发生:曾经的出口 “顶流” 俄罗斯市场同比暴跌 58%,跌出前三;而墨西哥以 41.07 万辆登顶第一,比利时、英国等欧洲国家稳居新能源出口前列,巴西、阿根廷等中南美市场增速更是动辄翻倍。作为深耕行业十年的汽车博主,这绝非简单的市场轮换,而是中国汽车出海进入新阶段的明确信号,背后藏着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层变革。
回顾 2022-2024 年,俄罗斯曾是中国汽车出口的 “增长引擎”,巅峰时期中国品牌在俄市占率高达 68%,15 个热销品牌全为中国品牌。但这种依赖背后暗藏风险:2024 年俄罗斯连续出台补税新规,进口汽车税费平均涨幅达 80%,直接导致中国车企成本高企,奇瑞、长安等品牌在俄销量接连下滑。
如今的市场格局早已换了天地。2025 年前 9 个月,中国汽车出口形成 “欧洲 + 中南美 + 中东” 的三角支撑:欧洲市场中,比利时以 22.35 万辆成为新能源第一出口国,英国紧随其后,德国跻身单月前十;中南美市场里,巴西新能源出口金额同比暴涨 148.7%,墨西哥更是逆袭成为整体出口冠军;中东的阿联酋单月增量高达 1.4 万辆,增速 204%。这种多点开花的布局,让中国汽车出口在欧盟关税壁垒、单一市场政策变动等冲击下仍能保持 21% 的整体增速,抗风险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如果说纯电动车是中国汽车出海的 “先锋”,那插混车型就是如今的 “主力部队”。2025 年前 9 个月,中国插混车型出口暴增 208%,9 月单月增速更是高达 292%,远超纯电车型表现。这一变化精准踩中了不同市场的需求痛点。
欧洲市场虽推崇电动化,但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仍制约纯电普及,插混车型的 “可油可电” 特性恰好解决了里程焦虑,成为欧盟市场增长新亮点。中南美市场则受限于经济水平和充电网络,插混车型兼顾燃油经济性与使用便利性,比亚迪宋 PLUS 插混版在巴西上市即斩获月销 5000 辆的成绩。更关键的是,这种技术多元化能力让中国车企摆脱了 “依赖单一赛道” 的被动,崔东树就明确指出,插混的爆发体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对全球市场的适配能力。
多年前,中国汽车出海还贴着 “低价” 标签,但如今在欧洲市场的表现彻底改写了这一认知。2025 年上半年,比亚迪在欧洲新能源车销量突破 7 万辆,跻身欧洲市场前十,与福特仅差 300 辆,旗下海豚车型在欧洲售价高达 1.99-2.6 万欧元(约合人民币 16.6-21.7 万元),仍斩获不错销量。
能在汽车发源地欧洲站稳脚跟,核心是技术突破获得认可。MG HS 拿下欧洲 ENCAP 五星安全认证,小鹏 G6 凭借 800V 高压平台技术进入德国市场,零跑通过与 Stellantis 集团合作,将车型卖到 30 多个国家。更值得关注的是本地化布局的深化:比亚迪在匈牙利建欧洲首个生产基地,2028 年将实现欧洲本土制造;小鹏在慕尼黑设研发中心,专门针对欧洲用户需求优化车型功能。这种 “技术输出 + 本地制造” 的模式,标志着中国汽车从 “卖产品” 向 “输出标准” 转型。
对比俄罗斯市场的遇冷与中南美、欧洲的崛起,不难发现:能否适配本地政策、做好本地化运营,直接决定市场成败。俄罗斯市场的下滑,除了关税上涨,更因部分中国车企忽视本地化配套,导致售后体系跟不上,引发消费者抱怨。
而在新兴增长市场,中国车企早已学会 “入乡随俗”。中南美市场法规复杂,巴西、阿根廷等国各有补贴与排放政策,中国车企通过建立合规体系,精准对接当地税收优惠,比亚迪、奇瑞等品牌迅速打开市场。欧洲市场则通过本地化服务破局,比亚迪在欧洲开设 400 家门店,建立涵盖销售、售后、认证的全链条体系;福田汽车为欧洲物流企业定制的新能源重卡,专门针对 “荷兰 - 匈牙利” 长途线路优化能耗,实际运营能耗低至 1.2kWh/km,远超当地柴油车水平。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的话或许点透了本质:“全球化不能只追求规模,关键要以可信赖的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建立形象”。从俄罗斯到中南美、欧洲的市场转移,本质上是中国汽车出海从 “机会主义” 向 “战略主义” 的蜕变。
展望未来,随着比亚迪匈牙利工厂投产、插混技术持续渗透、本地化网络不断完善,中国汽车出口的故事还将续写新篇。但必须清醒看到,欧盟关税壁垒、出口均价回落等挑战仍在,唯有持续技术创新与深度本地化,才能在全球汽车市场的重构中真正站稳脚跟。你觉得下一个爆发的海外市场会是哪里?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