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座上的真皮有一丝异味,和空气滤芯混合出一种不谐的调子。试驾经理很忙,手机响个不停,三分钟后得知刚卖出一辆宝马X3,“让了一点,快21万”。在此之前,这价格只配一台中配汉兰达,今天却能包下一辆“BBA”。我端起冷掉的咖啡,注视窗外停车场——一字排开的奔驰、奥迪、凯迪拉克,车头上的标志在太阳下泛着并不奢华的光。我有点恍惚:豪华,什么时候成了促销品?
如果你手里有25万,会选什么车?你可能会想,能不能咬咬牙,买台BBA过过瘾?亦或是试试国产新能源,被社交软件刷屏的“黑科技”配置——副驾小桌板、全景投影、智驾飞跃式加速——这些以往只是PPT中的承诺,现在成了随手可得的现实问题。选谁不是个小抉择,毕竟三年后坐等保值率跳水,也不比掷骰子来得刺激。
让我冷静梳理一下这事。不管你对此看法如何,事实很简单也很无情:中国的豪华车市场,BBA和“二线豪华”一起栽了大跟头。宝马、奔驰、奥迪,2023年销量全线下滑——宝马跌13.4%,奔驰跌7%,奥迪跌10.9%。放在全球,这都是死磕对手才能打出来的“惨烈战绩”,在中国只是平静地沦为小数点后面的变化。
这比拼,BBA自降身段,亲自下场跟自己打价格战,结局是二线豪华品牌提前出局。曾经加价还能买到“身份”的雷克萨斯,如今直接瘫在终端;凯迪拉克、林肯甚至半年都顶不上一拨新能源汽车周末“团车”活动的交付量。至于捷豹、英菲尼迪这些牌子,他们的存在感,大概只剩下“豪华”的名头和偶尔被拉群的尴尬了。
“为什么变天了?”以前讨论BBA,大家争口气还觉得是“品牌的社会性消费”,如今似乎大家都忙着算账:这个月还能优惠多少?送赠品吗?一线豪华都成了白菜,二线更是矮子里拔将军,地板价趴到尘埃里。
两条铁律清晰得难以反驳:
- 要么你以品牌溢价自诩,撑不过新能源的性价比屠刀;
- 要么你自降身价营销,变成自家豪华阵营里的“最便宜的那个”。
其实,这里面的推理也很无趣。一方面是BBA自己“内卷”,降价追杀,原本二线豪华苦苦维护的身段彻底崩塌;另一方面,又赶上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大爆发,问界、理想、小米们集体杀疯,30万买到的东西——按摩座椅有了,L2/L3驾驶辅助全了,科技感扑面而来,品牌裂口一下子就被填满。本来“身份广告”这一茬都没收割完,新一代消费者甚至懒得看曾经那些精心擦亮的LOGO了。
作为一个从事司法鉴定、法医解剖这么多年的人,我的职业习惯是反复核查“证据链”。国产新能源拔得头筹,是市场趋势,也是一种国民心态转型。比拼“灵魂三问”时,那些价格、配置、体验相关的数据,都像法庭上的证人,各自供述,拼凑成一个大环境:“中国消费者最爱的大件,居然也下班打卡了。”
说点行业的冷思考。对于豪华车品牌来说,顶级圈层总归有限,毕竟一年卖掉几十万台豪车,早就不是昔日“有身份”的象征。如果车只剩下折扣、降价和赠品,那么它与家电卖场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如果说以前买BBA是为了“面子”——其实连面子都不值钱了。“二线豪华”的问题就是,没有了身份标签,剩下的配置也没法硬碰硬,连降价都排不上首选。
当然说到“保值率跳水”,车主们的心情复杂。今天预算紧张买台奔驰省了几万,三年后二手价残忍得让人怀疑昨天的自己。“豪车不豪”这事儿,用不着品牌黑粉,数据已经一句句地写在周期表上了。不信你问问二手车商,过去的雷克萨斯,为啥现在竟比国产新能源还难出手。
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市场就真的“豪华绝迹”,或进入新能源一统江湖的新秩序?未必。汽车行业历史里,潮起潮落就是常态。我的经验告诉我,部分人会怀念二线豪华那点曾经的“味儿”,正如我们偶尔怀念诺基亚手机昏黄的背光、磁带机的咔哒声。只是这份怀旧放在消费决策里,多半只能换来一句自嘲:“老标签,没人收。”
最有趣的是,看多了车市沉浮,总觉得豪华车品牌和法医案卷有点像——每一次轰轰烈烈的崩塌,总有一些早被写进结局的蛛丝马迹,可大家总是等到尸体冷却,才敢承认问题本来就大得看不见。也许衰败和繁荣之间,只隔着一场思路迭代。
所以,问题丢在这里:你手里有25万,是继续买“白菜价BBA”,刷一次曾经豪华的卡,还是把这笔钱交给国产新势力,做个彻头彻尾的“科技体验派”?在我看来,市场的冷热,和法医鉴定现场一样,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真正的答案,留给时间和选择。说不定,秋天还没到,整条街的“豪华车”就成了新的“常规品”。
你,会怎么选?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