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向!固态电池量产在即,续航1000公里,告别里程焦虑

今日重大爆料!

车界新的风向标,我们今天要关注的就是这条新闻:固态电池,这个曾经只存在于实验室里的“未来战士”,现在正以一种“百花齐放”的姿态,悄无声息地杀入我们的视野,而且,量产就在眼前!

这可不是科幻片里的情节,而是实打实的科技进步。

想想看,奔驰都放出话来了,说今年年底前就要把这项技术投入批量生产,而且还在测试一款EQS原型车,续航里程能突破1000公里!

新风向!固态电池量产在即,续航1000公里,告别里程焦虑-有驾

我的天,1000公里啊!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从北京开到上海,中间可能都不需要找充电桩,直接一路畅行,这简直是给续航焦虑患者打了一剂强心针!

这固态电池到底是个啥?

为啥这么牛?

简单来说,它就是把电动车电池里那液态的电解质,换成固态的。

听起来好像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带来的却是质的飞跃。

能量密度大幅提升,安全性也更可靠,还能缩短充电时间。

新风向!固态电池量产在即,续航1000公里,告别里程焦虑-有驾

这简直是为新能源汽车量身定做的“升级包”!

奔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大众集团,这个老牌劲旅,也早就和QuantumScape深度绑定,砸了重金,还谈了许可协议,就是要抢占先机。

要知道,大众这波操作,是要实现年产能85GWh的固态电池,这产能,足够养活每年100万辆电动车了!

而且,大众还在德国、西班牙、加拿大等地布局电池工厂,这架势,是要把固态电池的生产线开遍全球啊。

宝马也没闲着,跟美国的Solid Power合作,直接在自己的电池技术中心建了原型产线,还在宝马i7上进行实路测试。

这几大车企,都嗅到了“固态电池”这块肥肉,这不叫“抢滩”,什么才叫“抢滩”?

当然了,这固态电池也不是铁板一块,里面也有不少“门道”。目前主流的路线有几种:

新风向!固态电池量产在即,续航1000公里,告别里程焦虑-有驾

硫化物路线: 这家伙有点像个“速度与激情”的玩家,离子电导率贼高,能量密度潜力巨大,简直是为高性能电动车量身打造。

但是呢,这脾气也比较“娇贵”,对环境稳定性要求高,工艺复杂,成本也高,就像个脾气古怪但能力超强的赛车手。

丰田、宁德时代、比亚迪都在玩这个。

氧化物路线: 这就像是个“稳重踏实”的老干部,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都特别好,跟锂金属兼容性也强,安全性没得说。

但是呢,这“性子有点慢”,离子电导率低,得加热才能发挥全部实力,而且还比较“脆”,不太好大规模生产。

大众、宝马都跟这路线的企业有合作。

聚合物路线: 这就像个“灵活多变”的舞者,工艺成熟,成本低,还特别柔韧,适合那些需要弯曲的电子设备。

但是呢,这“爆发力”不行,能量密度低,不太适合追求极致性能的电动车。

卤化物路线: 这就像是个“理论大师”,理论性能优异,但现实操作起来就有点麻烦了,成本高,还容易吸水潮解,得在无氧环境里伺候着,目前还在实验室里“玩泥巴”呢。

新风向!固态电池量产在即,续航1000公里,告别里程焦虑-有驾

目前来看,硫化物路线凭借其“极致性能”的潜力,成了很多人的首选。

大家都在铆足了劲,想在成本控制和工艺成熟度上率先突围。

这可不是简单的技术PK,更是产业链的“卡位战”。

别以为就国外那些大厂在玩,咱们国内的车企,那也是“卷”得飞起!

长安汽车,一边自己研发,一边跟太蓝新能源合作,搞出了“金钟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400Wh/kg,续航超1500公里!

这可是要2027年才逐步量产啊,想想就激动!

吉利也是有备而来,自己组建了研发团队,还孵化了吉曜通行,目标是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

他们还通过投资卫蓝新能源,玩起了氧化物+聚合物的路线。

新风向!固态电池量产在即,续航1000公里,告别里程焦虑-有驾

奇瑞更猛,自己搞出了能量密度超600Wh/kg的固态电池,目标是2027年量产,续航直接破1500公里!

这简直是在“卷”续航啊!

上汽、广汽、一汽,也都纷纷布局,有的和电池企业合资,有的自己研发,有的通过收购强化实力。

这背后,是车企们对“电池话语权”的渴望。

想想看,以前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车企为电池厂打工”?

这回,固态电池这个技术窗口期,就是车企们“换道超车”的机会!

除了这些老牌劲旅,还有一批“新玩家”也杀进了固态电池的赛道。

这些企业,不玩虚的,直接“All in”固态,用新的技术、新的合作模式,就是要“弯道超车”。

新风向!固态电池量产在即,续航1000公里,告别里程焦虑-有驾

像Factorial、QuantumScape、Solid Power这些国外的,还有国内的清陶、太蓝、卫蓝,这些新兴企业,通常是押注单一技术路线,然后通过快速迭代和实验验证,形成自己的“护城河”。

更关键的是,它们还在重构产业链关系。

不再是传统的“电池厂-车企”的单向输出,而是跟车企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战略同盟。

这就像是组建了一支“特种部队”,直接瞄准固态电池的量产目标。

清陶能源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他们正在稳步推进半固态到全固态的路线,目标是2026年底实现量产。

而且,他们还把固态电池装在了MG4这款10万级别的车型上,这简直是要把“黑科技”普及到大众市场啊!

想想看,10万的车,能用上固态电池,续航还超长,低温性能还好,这不香吗?

太蓝新能源更是提出了“4-3-2-1”的减材制造理念,从无隔膜半固态到全固态,再到无负极,这步子迈得又快又稳。

新风向!固态电池量产在即,续航1000公里,告别里程焦虑-有驾

他们还跟长安汽车合作,搞出了无隔膜固态电池技术。

卫蓝新能源和蔚来、吉利、小米这些车企合作紧密,交付的150kWh半固态电池包,能量密度高达360Wh/kg,续航超过1000公里!

这简直是解决了“里程焦虑”的终极方案。

当然了,传统电池巨头们也坐不住了。

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孚能科技、亿纬锂能、欣旺达……这些名字,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动力电池行业的“大佬”。

他们也在加速布局固态电池,有的是主攻硫化物,有的是采用混合路线,目标都是在2025-2027年实现小批量量产,然后在2030年之后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宁德时代更是投入了千人研发团队,目标是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

比亚迪更是搞出了能量密度400Wh/kg、支持10分钟快充的全固态电池。

新风向!固态电池量产在即,续航1000公里,告别里程焦虑-有驾

这简直是把“卷”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说到底,固态电池的量产,不仅仅是材料的问题,更是技术路线和市场需求的“动态博弈”。

从实验室到产线,从材料创新到工艺迭代,整车厂、传统电池企业、新兴电池企业,都在这场“卡位战”中摩拳擦掌。

关键材料的革新、核心装备工艺的突破,都是支撑行业乐观预期的核心支柱。

正如欧阳明高院士所说:“技术路线未定前,量产能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未来五年,这场“材料革命”的终局会是怎样?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固态电池的量产落地,必将重塑全球动力电池格局,为电动汽车、eVTOL、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注入新的动能。

未来的汽车,可能就是这样:你开着车,一脚油门下去,续航1000公里,充电比喝杯咖啡还快,而且还特别安全。

这画面,是不是很令人期待?

这股“固态浪潮”,你觉得谁能抓住?

你对固态电池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不妨也说说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