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天我在展厅里无意中碰到客户经理,刚巧她指着新到的尚界H5说,这车不光看着科幻,开起来我自己试了几次,感觉特别顺畅。我心里轻笑,嘴里却点头:其实也还不错,就是觉得悬架调得挺偏家的。说实话,我对新车这事儿很有感触。
说到这车,第一眼看过去,那个新鲜出炉的外形,偏现代风点缀,跟上次我试驾的那台同价合资SUV其实差不了多少。从设计角度看,没啥特别突兀的点,但底盘感觉比之前那台稍微稳了一点。刚才我翻了下笔记,看到官方说,底盘调校更关注浓郁的舒适性,加点稳定性,估算百公里油耗(纯电和增程混合)在13升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比起一些对手的14升来讲,还是算得过去。
推门进去,坐进去,感觉车内整体布局挺有科技感。最吸引我关注的,是那套鸿蒙座舱,集成了无麦K歌、HUAWEI MagLink,改写了我对汽车交互的认知。你想啊,这么多智能交互,要在吵杂环境下还得保持稳定,确实不是简单的事情。这个座舱在我用过的那台豪华车里,算是性价比挺高的了。
这车最大的亮点,是搭载的华为乾崑ADS 4系统。配置上,标配3颗4D毫米波雷达,右边还有一套高算力的激光雷达(高配192线),支持高速高速上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甚至领航辅助。你试想一下,从车位到车位,车自己贴着线走着,跟我自己用遥控器刮似的,挺迷幻的。
说到驾驶,还是得聊聊实际差异。跟我去年试过的那台某国产同价SUV,配置也是差不多,什么ADAS辅助啥的,但我明显觉得尚界H5的感应更精准,反应更快。虽然驾驶感受不能只靠这几个感官,但当你在高速上超车或变道,那个反应时间真的会直接影响安全感。
但我得说,确实也有一些疑问。像,热成型钢占比84%算不算高?我心里其实纳闷,钢本身硬度其实在对抗碰撞时很关键,但是否也带来了油耗或弯折的副作用?这方面我还没搞明白,可能厂家为了安全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效果咋样,我还得看后续的碰撞测试。
再说个生活比喻:你买肉影响它的弹性,钢也差不多,越硬越脆,软点好韧。安全车身,就是这意思。怎么平衡?这个都挺模糊。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份市场预估数据,价格区间从15.98万起(估算/样本少),更高配版带的各种自动辅助,成本其实挺高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大块头的电子设备,价格其实比我想象中还暴利。说到这,我忽然想到,供应链受疫情后续影响,配件成本可能还涨了不少。
再加一句,增程版的续航线已经很长了,655公里纯电,1360公里增程。这里的心算,摩托车换电池每天跑150公里,可能一周不用考虑充电问题。而且,有人说,这样的续航基本能应付我家附近的大多数出行,只要不去省外长途。
列个疑问:你们觉得,这车在这价位,真的能打动年轻人吗?还是说,科技感让人觉得看着酷多点,实际买回去日常用还能用几年?我一边想一边又觉得,谁知道呢?
说到压力,买车这事,其实也挺烦的。像我一朋友说的,他说,买车就是在跟自己作战,一方面要看配置,要用惯了智能感,另一方面还得考虑保养和油费。这就让我更色了——我对这增程其实有点排斥,麻烦事多了点。
啊,对了,刚才想起一个问题:在智能驾驶方面,这套系统能不能真正应对复杂的场景?比如我开在城市里,经常左转右转,突然碰到个行人横穿,系统能及时反应吗?手机导航告诉我,城市拥堵平均停停走走,每次型号像那样多雷达,算不算够用?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一直觉得,智能化就像是用油墨在画板上涂花样,光看配置数字,容易忽略耐操、耐用这个点。怎么说呢?如果智能用几年,就像手机用两年就得换,那其实越看越虚。你们会不会也有这种疑问?还是我太现实了,不够浪漫。
回头看这车实际品质。大概的心理预期是,它应该是个安全、智能、续航三合一的东西,但我也知道,市场上有卷得厉害的竞品。谁让科技还在变呢?我会不会很快被甩在后头?说到这,我突然觉得,好像每次新品,就像是个期待的篮球,到底弹得高不高,只有投出去才知道。
你们觉得,未来的智能汽车会变成第二个家吗?还是只会变成科技炫耀品?我,还是愿意在小细节上找乐子,比如那天朋友家的代步车,副驾驶的香味,总让我觉得,别把车想得太复杂,也许这份简单,才最真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