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又去三公里外的修车厂帮朋友看车。刚好坐在等待区,听到旁边技师在跟客户讲方案:你这车呀,弹簧断了,换个新弹簧还得三百三十。我心里一咯噔,这价格不贵,试问哪个车厂不动弹簧?可我又想到,钣喷这么多的零件,其实就像我们修手机一样,很多细节都在你没注意的地方埋伏。
看这天籁的销量,估算8月份的总销量大概在四千多辆(这段先按下不表),还能比得过英仕派?这个细节让我觉得日产品牌在国内已然是个边缘化角色了。它的对手,丰田、日产、欧系的宝马C、奔驰C,价格差不了多少,但销量差距说白了,就是产品和市场策略的差别。
我曾经试过几款同价位的车,像君威和天籁。开起来的感觉差别其实挺明显的。君威底盘硬朗,开着挺紧致,转向清晰,反应快。这车的操控让我想起跑步时那种前倾的感觉,前后悬挂调校的功夫实打实。天籁则相反,软绵绵的,像踩在云上。它更偏舒适,自己放在家里坐着不像在开车。你知道吗?同样一款2.0L自吸引擎,材质、调校和目标用户,差异就在这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那天未来何时不用软绵绵这个词描述一台B级车?它的悬挂调教、驾驶乐趣的缺失,能不让那些追求激情的人冷眼看它?或者,难道这就是真正的市场需求?有人问我:这车值这个价吗?我想,也不一定要把价格当唯一标准——但在我看来,消费者其实更希望得到值不值的答案。
我心里还琢磨,这车的研发和供应链,就像组装乐高积木。日系试图用成熟的方案、老套的技术,省成本,又争取舒适标签。你说,那颗2.0T可变压缩比的黑科技,其实市场上能有多少人真会用?价高不说,80%的消费者还能理解它的优劣?而且,4S店里每次推的都是那个悦享版,能让人沉得住气吗?我敢打赌,那款白底黑字的配置单,几乎没人细看。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到底是谁在用价格+配置的老套路拼市场?是厂家,还是我们自己太容易被忽悠?我觉得,真正的差别在于用心——你用那套舒适+经济的理念,能打动追求实用的普通用户吗?还是只是在用价格拼刺刀。
对比那两个方向的差异,我想起某天在4S店遇到销售:你看这车,配全景影像、L2级驾驶辅助,这可不是谁都能轻松搞到的。我反问自己:真自然吗?你配置堆得越高,价格就越能落地。呵,也好,反正我知道,消费者真正要的,还是真实感受。
我又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苛求了。天籁虽然座椅舒服、悬挂柔软,但开一圈感觉它没有太多脾气。对普通家庭来说,这不就是一台轻松家轿吗?但问题一点————难道我们买车,真是为了追求轻松二字?修手机的朋友说:你看那款手机,屏幕大,手感佳,但续航不行。我心想,这就是折中。
一方面,日产的供应链策略让它像个中规中矩的牌照牌,不够激进,也不够标新立异。另一方面,在智能化和科技配置上,天籁确实落后了不少。车市大潮里,谁能把精细做得更好,谁就有竞争力。反正我自己觉得,天籁的最大缺陷,不仅在产品本身,还有它的市场定位,那些卡在舒适与缺乏特色之间的挣扎。
我还琢磨,日产的电动转型(这段先按下不表),能不能带来一场新鲜感?人家N7都能卖破万,而且价格还拉得很低,配置也很抢眼。难道,纯电动车的未来会让传统燃油车逐渐退场?还是说,品牌更应该专注做人性化设计,而不是追求零碎的硬件堆积?我在想这个题,或许真得多点思考。
最让我犹豫的是:在市场这么碎片的年代,谁还能真正理解用户需求?我突然想到,之前有个朋友说:买车就是买个门面和生活质量。那天我还试了一下天籁的座椅,软到让我忘了油耗、动力,差点以为自己在沙发上。可惜,买车也不全是舒服,更要看能用。
说到这,我还希望有人告诉我:你觉得,未来几年,天籁还能撑到什么程度?我心中暗自估算:如果市场续航不停歇地偏向智能化、绿色化,像日产这类没有明显黑科技的车,压力会很大。百公里油耗,粗算,燃油车大概在8升左右,成本最高3块钱一公里(体感/估算),如果在插混或纯电主流里,差距还会拉得更远。
或者,是不是我对这个品牌太苛刻了?有人说:你它还是个家用车。正如我之前说的,天籁的目标是舒服和省心不是操控。可我就想知道,今后它还能走多远?除了那个舒适标签外,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新的体验?我也没想到:车还能变成什么样?或许,下一步就是那个运动包围、智能AI的奇点——哎,都没想过,未来的天籁会不会变成一台交互式的云端沙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