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工厂院落,泥地里残存着几道轮胎印,像谁仓促告别时留下的指纹。门口挂着已经褪色的“广汽三菱”牌匾,下方悄无声息地换成了“沈阳国擎动力”,一旁几个工人正在搬运最后一批设备。他们动作麻利,神情淡定,不像是在关闭一家厂,更像是在日常的上下班。没人回头看一眼那块logo,被岁月磨成的灰白,好像从来不属于这里。
如果你站在门口,会不会想起20年前的风光霁月,想起那个被称为“日系车一哥”的三菱?如果你是当年引以为傲的员工,今天这样的落幕,会让你更愤怒,还是更释然?
三菱汽车在中国的故事,用旁观者的眼光俯瞰起来,其实非常干脆:曾经的辉煌——2003年卖出约15万辆整车、三菱机头占据近三分之一国产市场——带给它几乎神一般的光环。但巅峰过后,整车业务悄然败退,发动机工厂改了姓。所有曾属于它的牌子和荣耀,如今只剩下历史里可以查到的编号。
表面看,三菱的滑铁卢和如今那堆被遗弃的设备一样,被盖棺定论为“没赶上新能源”。确实,他们在日本“起了个大早”:2009年就推出i-MiEV,电动化比很多人都激进。问题是,来中国后“睡过了头”:主流都玩混动、增程,你还在那里孤独搞那点小众纯电。即使2022年终于硬挤出一个阿图柯EV,却只有销量惨淡,无人问津。
在这个逻辑下,三菱的败退就像一场必然的意外——技术变革、战略落后,末路难免。但你真要把败局全归咎于“新能源慢半拍”,恐怕还是有点偷懒。别忘了,在中国卖不好电车的,不只三菱一家,本田、丰田、现代也都电得出奇低调,可人家“岁月静好”,没人像三菱这般狼狈到闭厂断根。
问题的深处,不在于“新瓶”破碎,而在于“三菱自己把旧酒瓶砸了”。你仔细想,当年不自己下场造车时,三菱的发动机是多么地“上游”:长城、比亚迪、奇瑞,都得和你做“哥们”,给你的发动机装机、帮你卖货。你不造整车,别人愿意和你混口饭吃;一旦变成竞争对手,大家就只能面带微笑,心里盘算:“等我技艺成熟,肯定先换掉你。”发动机成了“间谍软件”,而你还把饭碗端回家砸了。
事实证明,这一步下错,后面步步错。三菱和广汽的合作,初看是双赢,结果几年后就变成了“双输”——自家发动机没了市场,整车销量也喂不饱工厂。即使有过“欧蓝德”的高光时刻,2018年的14.4万辆,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老欧蓝德拉满了设计寿命,依然要上战场,开了将近十年,连座椅海绵都该换了,但三菱却再无新主力赴援。
我曾经和主机厂的工程师聊过,不少人回忆“那个年头,能装三菱发动机是件光荣事儿”。机盖一掀,四个大字“技术成熟”——如今倒是不少自主品牌的笑谈,“这玩意儿是好,就是有点像用昨天考试题应付今天高考”。现实残酷在哪?不是“不会造”,而是中国市场变脸比麻将还快,今天流行SUV,明天大家砍油耗,后天你还得起名字跟得上热搜。三菱自信技术老辣,却一步步陷进“王者变青铜”的怪圈。
从旁观角度说,这种“高处不胜寒”的隐喻并不新鲜。大公司里有个术语,叫“地位陷阱”:你拥有太多核心优势时,容易自以为能对下游予取予求,可实际上,这种先发优势常常变成最大的包袱。三菱的一举一动,都像在黑板上做题,结果中国市场偏偏是个开放式试卷——考纲随时改,参考答案人手一份,还不告诉你用哪个版本。
这里插个冷笑话:三菱未必倒在了技术革新上,更像倒在了技术自恋上。其实,看多了品牌命运的起落,我自己都有点职业病——遇到老前辈“黯然退场”的新闻,心里老想给他们发张“退休纪念奖章”:感谢你们支撑了中国汽车工业那几年,也感谢你们留下了后浪奔腾的赛道。只是这奖章,很难掏出来送人,更没人愿意收。
有人或许会问:三菱当初“只卖发动机,不自己下场”,是不是终究难逃被取代?技术迭代、国产崛起都是趋势,靠别人饭碗“喝汤”,终归不是长久之计,更何况中国这市场,几乎没有教科书能教你几十年一招鲜吃遍天。那么,“坚持下去”真的比“勇敢转型”好吗?这是所有“先发”老品牌都得掰开揉碎再想明白的命题。
三菱并没有败给新能源,而是败给了时代选择和自我选择之间的缝隙。它输给的,是对自己优势的误判,是对市场规律的高估,也是对“未来和现实不能兼容”的无力。一个技术上游跌落为落寞品牌,这中间没有眼泪,只有无奈和惯性。
你说,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只属于三菱?还是,在下一个牌子消失前夜,我们早已看过太多遍?有时候,“做什么错,做什么对”,并没有标准答案,只是你以为赢得太早,谁知棋局还长。
那么,你觉得,品牌转型的黄金时机,是要“看见潮水起”还是“等潮水退”?倘若你是那个握着方向盘的人,会怎样做选择?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