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德联合起来不卖高铁车轮,是真蹬鼻子上脸了? 我刷着手机,看到这个消息,脑子里嗡一下。不是说技术封锁这事儿头一回见,但这次盯上的可是中国高铁,这玩意儿可是咱的名片,现在被人卡脖子卡到这儿了? 你说气不气人。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德国的蒂森克虏伯,这名字听说过吧,跟日本的住友金属,一个俩,都是全球顶级的高铁车轮制造商。 咱们中国高铁发展这么快,一开始技术肯定得引进。2004年,跟德国西门子、日本川崎重工这些大佬合作,算是花了大价钱,引进了技术,也算是有个学习过程。 可你看看,十几年过去了,我们自己的技术,尤其是在某些高端领域,还是绕不开他们。 这次不卖,就直接说是因为“某些原因”,听听,这话术多高级,就是告诉你,“我就是不卖,你能咋地”。
2022年,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里,就点名了高速铁路轴承(这跟车轮是配套的)存在垄断嫌疑,说是有境外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那时候虽然没指名道姓,但行业里谁不知道,这几家外国公司就差不多垄断了。 他们的产品,贵是肯定的,但质量好,性能稳定,国内企业就算想追赶,也得点时间。 结果呢,现在直接给你来个“断供”, 这可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这背后明摆着就是一场有预谋的打压。
你想啊,高铁车轮这玩意儿,看着简单,其实技术含量高得很。对材料、工艺、精度要求都极高。 它的耐磨性、强度、还有在极端温度下的表现,都直接关系到运行安全和速度。 蒂森克虏伯给出的理由,什么“地缘政治紧张”啊,这都是幌子。 真正的原因,我猜,就是他们看到中国高铁发展太快了,技术进步也快,担心自己的市场份额被挤占。 加上一些国家出于战略考虑,也不希望中国在关键基础设施领域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我昨天查了点资料,2023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数据显示,全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经超过四万三千公里。 就这体量,每年需要多少车轮? 就算我们国内企业现在也能生产一部分,但高端、重载、长寿命的车轮,很多还是依赖进口。 你看看2023年世界高铁大会上,展示的那些最尖端的技术,很多还是欧洲和日本的主导。 这说明,我们在某些环节,还是有“软肋”的。
这次日德联手,说白了,就是用“卡脖子”的方式,阻碍中国发展。 他们不卖,无非是想让你付出更高的代价,或者让你在发展的道路上多绕点弯路。 就像你辛辛苦苦搞出来个东西,旁边有人非得给你使绊子,让你摔跤,他才高兴。 这是赤裸裸的经济霸权,也是地缘政治的延伸。
而且,这不仅仅是车轮的问题,这是个信号。 今天的车轮,明天会不会是别的关键零部件? 今天的日德,明天会不会有更多国家加入? 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你在“卡脖子”的恐惧中,不敢大步往前走。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我技术好,我定价高,我控制供应,你离不开我,我就能一直拿捏你。
我们也不能就这么被动挨打。 就像我之前看到的一些行业报告,国内在高端材料和精密制造领域,已经加大了研发投入。 中国中车旗下的公司,也在积极研发自己的高铁车轮技术,力求实现全面国产化。 这个过程肯定很艰难,需要时间和资金的积累。 但这次日德的“断供”,反倒可能成为一个催化剂,让国家和社会都更加重视这个问题。
这就像你平时一直用一个好用的东西,突然有一天它坏了,你才开始认真研究它到底是怎么做的,然后自己想办法修,甚至做得更好。 以前我们可能有点“慢”,觉得能买就买了,现在不行了,逼着你必须独立自主。
你想想,如果我们真的能彻底摆脱对外国车轮的依赖,那将是多大的进步。 不仅能省下大量的真金白银,更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很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卡脖子”时刻。 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决心和毅力去攻克它。
所以,这次日德不卖车轮,确实挺让人窝火的。 但换个角度想,这也许是我们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 只是,这道坎,我们真的准备好翻过去了么?
声明:本文90%以上的内容是我自己写的,少部分素材是借助AI工具帮助查找和核实信息,所有内容我都仔细检查过。图片素材都是真实的,文章的目的是传递正能量,避免低俗和不良内容,希望读者理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