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媒体把“会不会被小米抢走销量”当成考题扔给王传福,他没有把对手当成死敌,而是把整个市场当成战场的主战场。比亚迪老总的回答很简单小米的声量能让更多人认识并接受电动车,这对整个行业是一件好事。听起来像套外交辞令,细琢磨却有几分策略上的大智慧。
放在车市的大背景里,竞争不止是品牌间的你来我往,更是与传统燃油车长期争夺的攻防。换句话说,电动车厂商的真正对手不是彼此的车型对比表,而是那些还没决定换车的人。小米作为消费电子巨头,擅长制造话题、把“智能”植入生活,能把“买电动车”从小众议题拉进普通人的晚饭谈话里。这种市场教育的力量,短期看是对手威胁,长期看则是把蛋糕做大的一把尺。
再把目光放回比亚迪。它在电池、整车制造和供应链上的垂直整合,是一张长期有效的牌。面对一个有着海量粉丝、但造车经验较新的玩家,最优策略未必是针锋相对的内斗,而可能是把竞争转化为合作或错位竞争你用品牌与生态吸粉,我用成本与产能做后盾,市场容量变大,两个玩家各取所需。对零部件供应商和充电基础设施来说,多一位大玩家进入意味着更多订单和更快的标准化进程。
不是所有“做大蛋糕”的说法都能抵消短期的市场份额争夺。品牌效应、价格策略、渠道下沉、售后体验,这些都会在新玩家与老牌之间拉扯出胜负差异。对于比亚迪而言,警惕并不等于敌视警惕体现在加速技术迭代和守住成本优势,开放则体现在与生态伙伴构建更牢固的壁垒。
最后把的问题收回小米是敌是友?答案并非非黑即白。对比亚迪来说,小米既可能在局部抢走关注与订单,也可能成为把更多传统车主拉入电动时代的助推器。更现实的结局,很可能是——市场变得更热闹,玩家更多样,最终受益的仍然是能把握技术端、成本端与用户端三者平衡的企业与消费者。至于旁观者,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也可以开始认真考虑下一次换车时要不要把智能生态放进决策清单里。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