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成都车展刚散场不久,车市像打了鸡血一样热火朝天。数据显示,今年9月新车上市已经逼近40款(包括改款和全新车),这个数字远超去年同期的17款(样本有限,估算),我自己都觉得哇,这阵势真大。你看,你随便走进楼下那家汽车4S店,尤其是新能源专区,各种新车堆成山,看得我眼花缭乱。有一次我还碰到售车的小哥,他跟我说:今年要是不推新品,根本赶不上竞争。我心里在想:你这是卖房子还是卖车?但话虽如此,信息量确实炸裂。
我还突然想起一个细节——去年这个时候,好像还没这么多新车在新闻里疯狂炸着。从我的直觉看,今年这波新车潮,特征更明显了:几乎每个车企都在拼命推新能源。比如说,9月17日那天,就有五款车集中闪亮登场——奔驰EQS 2025款、荣威M7 DMH、腾势N9、吉利银河M9、奇瑞风云X3L。五个点,五个车型,全部新能源,连节奏都一样。这个极端密集的安排,背后是不是在拼抢占最后一次减税窗口?我估算,这一波新车上市,车企在税率变化之前差不多能省下一两百万(样本少,估算),算得不好可能也就这个量。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其实车企为什么这么拼命?是不是因为2026、2027年的补贴和税收政策要变了?我查了点资料——根据财政部公告,今年是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的最后一年,明年起减半!这不就意味着,今天买车可以省下一两万甚至更高?但这些减税政策也是给市场放风筝,车企拼死推新,目的无非就是在税收变动前搞清楚市场的底儿。没细想过这是不是他们存心夺得先机的策略,但这种时间差确实能咬住消费者的心理。
你有没有想过,去年和今年上市的新能源车,搞的其实就像在抢最后的蛋糕。有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上次去某品牌的展厅,看到一个销售对客户说:今年不买,明年就算有补贴也可能涨价。我说,这是不是某些车企踩点的手段?他们利用消费者的疑虑,制造一种必须趁热打铁的感觉。
且别只盯着税收了。销量压力也很大。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吉利和比亚迪的目标完成率都在60%以上(行内可能有偏差,不过给个大致估算,可信度还行)。但你知道吗,一些新势力像智己、阿维塔、鸿蒙智行完成率只有40%出头(这段先按下不表),他们压力确实不小。拼命上市、拼命打折,这种促销大战里,谁能真抢到消费者的心?为什么我觉得,低价促销虽然能带来短期销售,但可能屏蔽了消费者对技术或品质的判断?这也是市场的一种混乱。
我刚才还翻了个相册,看到一个朋友的朋友圈,里面是一堆新能源车吸睛的内饰和造型截图。他说:这车买了还不如一份月薪。他这句话其实暴露了一个问题:这些新车看似科技感满满,但平时用起来,像拼装家具一样,可能性价比、后续维护才是硬指标。你觉得,一个消费者,真的会关心续航提升了多少,还是只看得起外形好看?我觉得这个外壳重要,但更想问——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像个被动接受者——市场推什么,我就买什么?比如说,去年某车款口碑不好,但它的价格也低得离谱,我心里就觉得反正能便宜点也是赚。
这个市场,就像逛菜市场一样。满眼都是新品鲜货,但到底哪个好吃——或说用着顺手,其实还得靠试吃。我有个朋友,他销售经验丰富,他说:现在的客户选择变得挑剔,多看多比。但我又好奇,消费者真会挑真货吗?还是被炫彩包装迷了眼?我自己偶尔也在想,这些品牌推新,不就是在市场做样子吗?表面比拼配置、内在可能还是一样的拼装玩意。
总结一句:市场上的新车大战,更像一场速度赛。技术、实用、价格、促销,哪个都不能少。如果让我猜,芯片成本降低带来的豪华感比光看参数更重要(这猜测不一定准确,没想过细节),这不也好比买菜,看得好看比实质更重要?
留个问题给你:下一步,谁能在添油加醋的市场里站稳脚跟?还是说,终究还是真材实料的那几个品牌能笑到最后?这顿新车盛宴还能持续多久?车子那点细节——就像我放在车内的那个挂饰一样,看似微不足道,却也是心头宝。你们有没有搞明白,买车其实最难的,还不就是选择的痛苦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