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郑州的正中间,比亚迪又搞了个大动作。要说这些年,比亚迪让人服气的地方,除了马不停蹄地卷电车、玩刀片电池,这回又把“技术为王”玩进了赛车场——砸下十几个亿,弄了座“全地形赛车场”,不是为了摆谱,也不是单纯追求赛场漂亮,而是专门为自家车子和日后更多的中国汽车品牌搭台练武。
别以为这和小时候在沙土地开着小四驱车转圈圈一个道理。比亚迪的算盘打得明明白白,这个赛车场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玄机。别的厂商做越野测试,都得去外地找天高地远的戈壁沙漠、冰天雪地,要么费时费力,要么砸钱如倒水。比亚迪干脆自个儿动手,搞出自主研发的地形数据采集系统,跨足全球12个气候带挖数据。那些戈壁碎石有多滑、泥地会不会打滑、洼地的水流有多大阻力,全变成了电脑里的精确数字,直接建出三维地形模型。最后,沙漠、雨林、冰雪,你在想象中的极限场景,在这赛车场里说复刻就复刻,1:1还原,切切实实地端到大家眼前。
最有意思的是它的极端天气模拟系统。小时候玩赛车,顶多弄个喷水壶浇浇水,这里人家直接研发出恒温恒湿控制模块,气温从零下三十五度到七十度可随心切换。再加高压喷淋装置,什么暴雨、冰雹全都能搞出来。你不怕冷不怕热?它能“办公室”里让你体验四季更替。以后新出的车还用不着跑到世界各地去受罪了,郑州一站到底,“铁人三项”都能练出来。
要说亮点不能不提他们冲沙区,沙坡足足有29.6米高,还有个28度的陡坡。弄到什么程度?直接拿下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一个是最大冲沙测试场沙丘模拟设施,一个是冲沙测试场沙丘最大垂直高度。以后谁还敢说中国基建只是把水泥钢筋往地上一堆了事?比亚迪这是把“动手能力”玩出花了。
造出这条赛车场,比亚迪可不是靠着外人吃软饭,材料、软件、芯片、传感器,全是自家100%研发。不怕别人断供,更不怕与人撕破脸。难怪有的人还在琢磨怎么合作造场地,比亚迪已经拿出两年时间搞定了23项技术难关。别人还在磨刀霍霍,他家已经端上桌了,真的有点“只许我领先,不许你懂我的难”。
这一切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老话:钢筋为笔,技术为墨。比亚迪就是在郑州的沙海钢筋、混凝土之间,写了一篇中国制造的漂亮文章。不追求花里胡哨的卖点,也不像有些企业宣传时动不动就喊“让世界看中国”,而是在一丝不苟里把中国企业的倔脾气发挥到极致:较真每一个数据,干掉每一道难关,自家的“家底”自己知道。
至于这个赛车场能不能让比亚迪的车变得更皮实、更能跑,这在后面琢磨,但光是能把技术门槛拉到这么高,给自己也给同行们做出一座技术灯塔,已经不简单。以后谁开车出去说是越野测试,没在郑州绕两圈,说不过去。
回头看,这种把基础建设和自主技术深度融合的做法,搁几年前很难想象。以前老说搞场地看外国的,买设备请专家,这回比亚迪拿实打实的本事,从采集数据到建模控温,连一颗螺丝都得自己说了算。难怪现在“技术为王”不再只是口号,每一项技术升级都成了真刀真枪的比拼。
有人吐槽比亚迪高调,也有人说这是把自主研发做到极致的样板。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汽车圈竞争,靠的就是技术底气,谁掌握了底层能力,谁就有话语权。这场花了十几个亿的“技术实验”,看着像烧钱,其实是提前铺的赛道,比亚迪自己先踩了油门,其他人想赶,只能想法追。
说起来,比亚迪这回可是真正“为难自己”。不光要保证场地能1:1还原全球极限地形,还得让车辆接受全天候全场景折腾。数据该厚就厚,该精就精,一点不打折扣。甚至下了死命令,所有关键技术链必须自家消化吸收,不许有外部“掺沙子”。这样的标准,就是给自己上了枷锁,只有搞得动,才是真本事。
旁观者如果细细想,还能找到不少门道。什么全球地形气候数据的收集,三维建模,智能芯片监测,材料试验环节,藏着无数“小九九”。每一步都用扎实技术硬碰硬,等到这个全地形赛车场终于开张,比亚迪就等于给自己搭出一个自由操练的“大操场”。谁家新车想来牛刀小试,直接跨进来过关。
再想深一点,比亚迪这套做法说白了,“舍得投,舍得干,舍得折腾”。舍得投,就敢下本钱搞极限场景,一亿两亿不心疼,好钢全用在刀刃儿上。舍得干,就是不讲条件,宁可自己多熬夜多加班。舍得折腾,干脆自己做软件、做硬件,把地形数据采集、测试全流程死死抓在自己手里。这种“全链自主”的底气,不是嘴上一喊“自主品牌”就能装出来的,真材实料谁都看得见。
当然,这场面也可能让同行们倍感压力。别的地方搭个赛车场,宣发一阵就算完事;比亚迪这是专门为新车极限测试造了一个“地球村”。以后谁想靠场景摆拍糊弄用户,恐怕要先被打上“水贴”。再说,用户现在眼睛都亮着呢,谁家的车翻过郑州的沙丘,闯过暴雨冰雪,数据都一清二楚。嘴皮子说破天,不如让产品硬碰硬来两下。
这种极端环境下的测试场,把不少行业痛点一锅端。比方说环境受限,过去有的厂商冬天非得飞去东北、夏天还要跑新疆戈壁,要么就是凑合着用传感器和电脑模拟。现在比亚迪这一手,全地形、全天候“魔法切换”,新车研发效率和安全性都蹭蹭往上窜。要说传统基建和智能技术珠联璧合,这就是标准答案。
看透了牌桌,比亚迪还真不跟别人比花样。这场地看着没啥奢华噱头,钢筋水泥混着沙子,再高明的设计都藏在细节里。每一项极端场景,每一道测试数据,都是“扣扣搜搜”地揣摩出来的,技术的“倔脾气”全写在里面。外面说风凉话的多,可能只有造车的内行人才明白,这场地的背后,是多少场失败和无数次熬夜的“脑细胞追悼会”。
基建圈里,比亚迪的“反套路”玩法也让人目瞪口呆。一边搞汽车研发,一边又玩转地形复刻和极端气候模拟,跟过去只会造厂房、铺马路的思路完全不同。走到这个份上,搞不好有一天比亚迪会带着中国自己的车企杀进全世界的极限赛事圈,到时候,说一句“中国产品不怕恶劣环境”,很有底气。
别看比亚迪平时在新能源赛道卷得飞起,面对基建设计依旧没半分松懈。市场上的外部技术固然好,终归得学会“自立更生”。一场几十亿的大戏,把研发积累和工程实力拧成一股绳,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勇气,只有真正想赢的人才会用得出来。
有人说,比亚迪这场基建狂想曲,是在帮自己铺路打基础,更是替中国企业开辟了第二条技术赛道。把汽车制造的技术延展到基建领域,等于是把自己逼上梁山,不到山顶就不下山。这样一来,不光只为自家的车好使,还能为同行、为中国制造添一块厚砖。
说到底,比亚迪的“全地形赛车场”就像一块试金石,考验的是中国汽车企业砖瓦间的底气。至于成败,将来会自有公论。起码今天开始,赛道上多了一份“中国智造”的硬气账单。
毕竟,有胆子把极端环境玩到极致的,比起说大话更让人心服口服。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