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凭借城市用电和长途发电走红的增程车正遭遇市场降温,销量连续三个月下滑,纯电技术崛起成最大竞争压力

曾经凭借城市用电、长途发电走红的增程车,如今正面临市场的寒冬。这个行业的爬升阶段太快,仿佛一夜之间,增程车占了整个新能源市场的10%左右,2024年中,销量连续3个月都在掉头。乘联会给出来的数字,2025年7月至9月,增程车的销量分别是10.69万、9.74万和10.5万,这连续的三个月,同比搞了个-11%、-7%、-13%,这在过去几年里可是从没出现过的大跌。之前的增程奇迹,其实源于那会新能源刚刚起步时的尴尬。

说白了,纯电技术当时还不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充电桩少得可怜。一辆车跑个300公里还算勉强,长途偶尔闯关,就得想办法拼命找充电站,尤其在那种偏远地区。如果你有实际使用过的朋友一定知道,百公里充电时间还得在半小时以上,或者你就得带个移动充电宝在车里,加点千瓦时的预算。于是,增程车就成了懒人&怕死的救星。城市用电、长途发电这招从2021年开始火,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让市场一度觉得它是万金油。

曾经凭借城市用电和长途发电走红的增程车正遭遇市场降温,销量连续三个月下滑,纯电技术崛起成最大竞争压力-有驾

我刚才翻了翻笔记,那会儿一个朋友开的增程车,销量还挺厉害,号称既有纯电体验,又不用担心续航焦虑。这其实也没错,毕竟那会电池好不容易能装到50kWh,续航在400公里左右,但是对比同价位的纯电车,续航优势还在。可问题也慢慢显现。

增程器油耗偏高,调研发现高速用油比预期多出20%,这个问题制约了它的持续吸引力。再者,增程器的体积大、重量重,车内空间会受到影响。密闭空间里,好像油味更浓了,很多车主会反映:想放个大件,车里那空气差点受不了。这其实也是个实操差别。定期保养增程器,比如换油、检修,似乎比纯电车麻烦多了。油、液的耗费,还有噪音,都成了抹黑点。

曾经凭借城市用电和长途发电走红的增程车正遭遇市场降温,销量连续三个月下滑,纯电技术崛起成最大竞争压力-有驾

等会儿,有朋友问我:这行业还剩啥?难道都要转跑纯电?这也是个疑问。说实话,市场偏好的变化太快。我记得今年夏天,我还在一家新能源展厅里,看见几款增程车,销售人员热情洋溢,介绍它们解决续航焦虑的优势。另一家企业已经在推纯电新车,理由很简单:政策支持力度更大,基础设施也更完备。

目前,纯电续航都上到600+公里了,快充技术也普及,充电变得像洗衣服一样便利。全国充电桩数超过1281万台,这个数量级让我吃惊。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5分钟快充能跑几十公里。这样的便利大大抹平了续航焦虑的一部分。你想想,一个带长途耐力的增程车,除了油钱多点,还得考虑未来政策导向——工信部开始严格要求纯电续航,未达标的增程车就会吃亏。去年还在一些城市试点补贴,现在补贴力度缩减,政策优惠不如当年。这几年,车企应对各种政策变化,战术也多变。有的企业直接切入纯电阵营,旗下车型都标纯电专供。

增程车的存在还不是完全死透。在大部分用户还没普及充电设施的农村、偏远地区,它还是有用的。那种没有免死金牌的焦虑,依然会让部分家庭考虑。毕竟,谁都知道自动驾驶、续航里程会成为未来的升级点,而不是油车+电池的组合。你觉得呢,未来的增程车,会不会变成一个轻量的小众特色?或者说,谁还能保证油箱和电池能在一个车里平衡得好?这其实挺难的。

曾经凭借城市用电和长途发电走红的增程车正遭遇市场降温,销量连续三个月下滑,纯电技术崛起成最大竞争压力-有驾

有些厂商尝试拼刺刀,价格上出血,给用户点个便宜货,但结果发现买车就是买电池/保养/油耗的平衡,谁都不傻。就在我刚翻相册时,看到一张车主的留言:我只想买个不卡顿,且还能跑长途的车。简简单单又接地气。

这场销量波动其实暗藏玄机:市场在经历技术换挡、政策洗牌。也许,未来几年,大家都在等待终极解决方案。我怀疑,假如真的有那种超级耐久、多障碍突破的新技术出现,所谓的政策奖励是不是会跟着变?不过嘛,技术永远在路上。

曾经凭借城市用电和长途发电走红的增程车正遭遇市场降温,销量连续三个月下滑,纯电技术崛起成最大竞争压力-有驾

这让我在想,咱们买车最看重的到底是什么?续航、价格、还是养护?到底谁能稳坐钓鱼船到最后?市场里那些增程终端们,槓上纯电的比拼会不会像小时候打架,打完就散?也许,未来就是个折衷主义的年代。

没人能预料得清楚,下一轮市场会掉到哪个坑,或者升到哪个山头。只是我觉得,像新能源汽车这种看天吃饭的行业,还是得多点耐心,看点细节——比如那家小厂的换代速度,那个新政策的条文,或者一个普通用户在维持日常的那份坚持。

曾经凭借城市用电和长途发电走红的增程车正遭遇市场降温,销量连续三个月下滑,纯电技术崛起成最大竞争压力-有驾

你猜会不会,有天某个黑科技出现,把所有的矛盾都一锅煮了?还是说,我们还要像现在这样,随风逐浪,苦中作乐。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