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提起家用车,大家十有八九会说 “选日系,省油耐用”,结果现在问一圈,好几个朋友都把目光盯在国产新能源上了,有的甚至说 “现在谁还买日系燃油车,智能配置差太多了”。这变化让绵有点感慨,难道日系车真的要被抛弃了?我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这事。
先看组数据吧,记得前几年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还能摸到 23% 的边,结果去年看统计,直接掉到 11.2% 了,这跌幅可不是一点点。反观中国自主品牌,去年市场份额直接冲到 61%,也就是说,每卖 10 辆车,就有 6 辆是国产的,这比例放十年前想都不敢想。就拿日系三巨头来说,丰田去年在华销量 177.6 万辆,比前年下滑 6.9%;本田更惨,85.2 万辆,跌幅高达 30.9%,直接回到 2014 年的水平;日产呢,69.7 万辆,下滑 12.2%,是 2008 年以来最低的。这数据摆这,很难不让人觉得日系车的日子不好过了。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销量下滑吗,说不定是偶然?但绵觉得,这背后其实是用户需求变了,而日系车没跟上,说白了就是 “供需错位” 了。以前大家买车,核心需求就俩:省油、耐用。日系车在这两点上做得确实好,比如丰田卡罗拉、本田飞度,开个十年八年没大毛病,油耗还低,所以那时卖得火很正常。但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成了购车主力,他们想要的是什么?是智能座舱、是长续航、是快充、是智能驾驶辅助,这些点上,日系车就显得有点 “慢半拍” 了。
举个栗子,绵有个朋友去年换车,本来都打算订丰田 bZ4X 了,结果去 4S 店试完车,又去看了比亚迪宋 PLUS EV,直接改了主意。他跟我说:“不是日系车不好,是真的跟不上需求。你看那车机,丰田的系统反应慢,导航还经常卡顿,连个 CarPlay 都不是无线的;再看比亚迪,车机用的是鸿蒙系统,跟手机一样流畅,还能语音控制车窗、空调,甚至能在车里看视频。续航方面,bZ4X 标称 500 公里,实际冬天开空调也就 400 出头,宋 PLUS EV 标称 520 公里,冬天也能跑 450 公里左右,关键是快充还快,半小时就能充到 80%,这对我这种经常跑高速的人来说太重要了” 你看,这就是用户真实的感受,不是日系车变差了,是别人进步太快,而它没跟上。
除了用户需求,全球供应链的变化也给日系车添了不少麻烦。大家都知道,日系车很依赖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以前美国对日系车关税低,日系车出口过去很有价格优势。但 2025 年 4 月,美国突然把日本输美汽车关税从 2.5% 涨到 25%,后来虽然降到 15%,但还是比以前高不少。这一下就把日系车的成本拉高了,比如丰田自己预估,光美国关税这一项,去年就少赚了 1.4 万亿日元。反观中国车企,比如比亚迪,在泰国、匈牙利都建了工厂,直接在当地生产销售,避开了关税壁垒,供应链灵活多了。
还有芯片的问题,日系车依赖的芯片厂商比如瑞萨电子,前两年因为工厂火灾、疫情等原因,好几次出现产能短缺,导致日系车减产。而中国车企呢,早就开始跟国内芯片厂商合作,比如中芯国际、地平线,虽然有些高端芯片还得进口,但至少在中低端芯片上实现了自主供应,供应链稳定性比日系车好多了。绵记得去年有段时间,本田 CRV 因为缺芯片,提车要等三个月,而比亚迪宋 PLUS 因为芯片供应稳定,基本当月就能提车,你说用户会选哪个?
再说说中国市场的竞争逻辑,以前是 “合资品牌溢价”,大家觉得 “合资车就是比国产车好”,哪怕配置低一点,也愿意多花钱买个 “放心”。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车企在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能驾驶上已经实现了 “反超”,合资品牌的溢价越来越不管用了。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安全性比传统三元锂电池高很多,还能做到 “针刺不破”;小鹏的 XNGP 智能驾驶辅助,能在城市道路自动跟车、变道、避障,比日系车的 L2 级辅助驾驶先进不少。
而且中国车企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更透彻,比如知道中国家庭喜欢大空间,所以很多国产 SUV 后排能放平,放婴车、行李箱都方便;知道中国充电设施还在完善,所以推出了 “混动 + 纯电” 双产品线,满足不同用户需求。而日系车呢,有时候还是按海外市场的需求来设计车型,比如有些日系新能源车后排空间特别小,成年人坐进去膝盖都顶到前排座椅,这在中国市场肯定不受欢迎。
可能有人会问,日系车的混动技术不是很成熟吗?怎么不拿出来竞争? 确实,日系车的油电混动技术比如丰田 THS、本田 i-MMD,省油效果很好,但问题是,现在新能源的趋势是纯电和插电混动PHEV,油电混动HEV本质上还是燃油车,不能上新能源牌照,也享受不到购置税减免等政策。比如在上海,买油电混动的日系车得拍牌,一张牌照就要八九万,而买插电混动的国产车能直接上绿牌,这一下就差出好几万成本,用户肯定会选后者。
还有日系车的战略摇摆,也让它错过了不少机会。比如丰田,一开始一门心思推氢燃料电池汽车,觉得氢燃料才是未来,投入了大量资金研发。但氢燃料有个大问题,就是基础设施太难建,加氢站少,而且氢气运输、储存成本高,在中国根本不现实。等丰田意识到纯电才是主流,再开始推纯电车型时,已经晚了,中国车企早就占据了市场先机。日产也一样,2022 年就推出了纯电车型 ARIYA 艾睿雅,结果销量一直上不去,去年全年销量才几千辆,对比特斯拉 Model Y 一个月几万辆的销量,差距太大了。
日产还有个问题,就是内部管理动荡,2025 年 4 月 CEO 突然提前离职,执行委员会还大规模调整,导致很多战略没人推进。之前还想跟本田合并,结果因为股权分配没谈拢,最后黄了,白白错失了整合资源的机会。反观中国车企,比如比亚迪,战略很清晰,就是聚焦新能源,每年把大量资金投入研发,去年研发投入都超过 200 亿了,所以才能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
不过绵觉得,说日系车 “被抛弃” 有点太绝对了,它还是有机会的,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如丰田,去年在华销量虽然下滑,但还是卖了 177.6 万辆,而且它在混动领域的技术积累还在,只要能把这些技术嫁接到插电混动车型上,再提升智能配置,说不定能扳回一局。雷克萨斯不是在上海建了纯电工厂吗?如果能推出符合中国用户需求的纯电车型,说不定能打开高端市场。
日产也计划 2025 年推四款新能源车,要是这些车型能在智能、续航、空间上跟上国产车型的水平,价格再亲民一点,还是有希望的。比如日产之前推出的纯电车型 N7,上市后一个半月交付破万,6 月、7 月销量都突破 6000 辆,这说明只要产品力够,用户还是会买账的。
还有本田,虽然去年销量下滑严重,但它也开始跟中国科技公司合作开发车机系统了,要是能解决车机卡顿的问题,再提升智能驾驶配置,旗下的 e:N 系列说不定能火起来。毕竟本田在发动机技术上有积累,要是能把这种技术优势转化到电驱系统上,还是有竞争力的。
绵觉得,日系车现在面临的不是 “能不能活” 的问题,而是 “能不能快速改变” 的问题。就像当年的诺基亚,在功能机时代多牛,但智能手机时代来了,它还是固守塞班系统,最后被市场淘汰。日系车现在就有点像当年的诺基亚,不是没有技术,而是没有及时调整战略,没有跟上市场变化。
反观中国车企,之所以能崛起,就是因为抓住了新能源和智能化的风口,而且愿意倾听用户需求,快速迭代产品。比如用户反馈车机卡顿,国产车企几个月就能推出系统更新;用户想要更长续航,很快就能推出搭载更大电池的车型。这种 “快速响应” 的能力,是日系车目前缺少的。
当然,中国车企也不能骄傲,毕竟全球市场的竞争才刚开始。日系车在全球范围内还有很多忠实用户,比如在东南亚、拉美市场,日系车还是很受欢迎的。而且日系车在供应链管理、品质控制上还是有优势的,只要它能调整战略,聚焦中国市场的需求,还是有机会东山再起的。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