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提出的“车速120km/h时风阻能耗占比超70%”的说法,这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向公众揭示了电动车高速能耗问题的物理规律。
风阻对能耗的影响是指数级增长的,物理学中的风阻公式:风阻 = ½ × 空气密度 × 车速² × 风阻系数 × 迎风面积。
这意味着,当车速从80km/h提升到120km/h时,速度仅增加了50%,但风阻却会增至原来的 2.25倍 (计算为 (120/80)² = 2.25)。
这种非线性的快速增长,使得在高速区间,风阻迅速取代轮胎滚动阻力等,成为最主要的能耗来源。有分析基于特斯拉Model 3的模型显示,在120km/h时速下,若风阻降为零,
总能耗将减少约60.2%,这印证了风阻在高速能耗中的主导地位。对于车身更高大的SUV,风阻的占比可能会更高。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电动车对风阻更为敏感。那是因为燃油车在高速巡航时,发动机效率反而可能提升,部分抵消了风阻的增加。而电动车的电驱系统本身已非常高效,风阻的增加会直接、明显地反映在电耗上。
汽油的能量密度远高于电池,加油速度也快于充电。因此,燃油车的“续航焦虑”不如电动车强烈,使得电动车的能耗问题,尤其是高速能耗,更为凸显。
电动车没有发动机噪音,高速行驶时,风噪成为主要的噪音源。降低风阻不仅省电,也能直接提升车辆的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表现,这与高端电动车的舒适性追求高度契合。
正因如此,降低风阻系数已成为电动汽车时代核心技术竞赛的焦点之一。余承东此次发言,也是在为享界S9宣称的0.193超低风阻系数做准备。
车企们正在从两个方向发力,一是通过大量风洞实验,优化车身每一处线条,如主动式进气格栅、低风阻轮圈、流线型车身等,像打磨艺术品一样“雕刻”空气。
主动空气动力学的这项技术已进阶到“实时优化”阶段,如采用主动式尾翼、主动式进气口等,可根据车速实时调整车身姿态,以最低风阻运行。
未来的电动车,续航能力将不再仅仅依赖于电池容量的大小,而是整体能效管理系统的比拼,其中超低风阻设计是关键一环。
余承东的说法符合基本的物理规律和行业认知,其目的在于强调风阻是影响电动车高速续航的关键变量,并凸显其技术路线在优化能效方面的努力。
在长途高速行驶时,适当降低车速(如从120km/h降至110km/h)能显著提升续航里程。同时,移除车顶行李箱等外部附件,也能有效降低风阻。
这句话其实也意味着未来的电动车将更加高效、舒适,长途出行的实用性会进一步增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