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内卷式表演,广州车展回归清醒时刻

“年年唱衰年年办,今年广州车展真的‘凉’了?”每逢年终收官,这句质疑总会如期而至。如果再叠加上今年广州史上最冷的秋天,寒意席卷每位汽车人。

于今日(11月21日)开幕的广州车展,何尝又不是这样呢?有人吐槽“超豪品牌集体缺席”,有人发现“不开发布会让媒体忙于赶趟也挺好”,有人感慨“重磅新品扎堆盛况不再”,仿佛这场南方车市的年度压轴戏,早已沦为“区域卖车展”。

但实话说,这样也挺好。

拨开热度下滑的表象你会发现,从成都车展再到广州车展的价值,这两个地方从来都不是那么轰轰烈烈,也从来不在乎喧嚣的热闹和流量,而在它为2025车市画上的理性句号,为2026年车市和行业铺设清晰的路径。

告别内卷式表演,广州车展回归清醒时刻-有驾
图片

当各大车企都在勒紧裤腰带缩减预算让自家的财报更好看,当所谓的内卷和表演开始走向谢幕,这场“不热闹”的车展,恰恰展现出了中国车市最真实的清醒时刻。

内卷终究卷不出行业发展规律,表演也始终撑不起企业的硬核销售实力与健康账面数据,更抵达不了中国汽车做强壮大的终局;告别喧嚣虚耗、回归市场本质与行业清醒,才是车展与中国车市最该传递的核心底色。

车市收官,平静掩盖不了暗流涌动

每年这个阶段来看广州车展,其核心意义,不光是每家车企的“年终冲量时刻”,更核心的在于前11个月,基本上也奠定了全年的行业走势和竞争格局,它既是年度复盘的价值标尺,也是未来趋势的瞭望台。

一方面,它精准承接了年终购车潮的消费需求。数据显示,每年11月和12月这两个月的购车量占全年销量比重超20%,而广州车展恰好卡在“政策窗口期最后节点”与“年终消费冲刺期”之间。不少消费者抱着“赶在新政落地前入手”的心态观展下单,让车展成为连接企业终端与消费需求的桥梁。这种消费承接能力,远比一时的流量热度更具实际价值。

另一方面,广州车展作为全年车市的收官之战,相当于对全年车市的一次总结。今年的汽车行业,无论是对智驾宣传的降温,还是对内卷和价格战的一次次反对,无论是一轮轮舆论和口水仗的交锋,抑或回归汽车产业发展和企业前进最朴实的追求,你都可以在这场造车马拉松赛道上的公里节点上找到比赛的意义。

告别内卷式表演,广州车展回归清醒时刻-有驾
3.png

不可否认的是,2025年的中国车市,继续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且这种支撑力度只强不弱。在新能源补贴和以旧换新的政策退坡的缓冲期里,走出了稳健增长的曲线,风景这边独好,全年新能源渗透率逼近50%,纯电和混动的齐头并进,加上油车的持续,构建起了三分天下的多元局面。

对于即将到来的2026年,广州车展更有着不可替代的预判价值。明年将是政策退坡之后的关键一年,补贴彻底退出,新能源购置税支撑减退,新的产业支持政策尚未明朗,在油电同权的呼声愈加强烈之后,车市将进入逐步迈向纯市场竞争试金石的新阶段。

参展企业的战略布局,早已暗藏对未来的判断。头部自主加码细分市场,合资聚焦燃油车迭代与新能源补位,新势力收缩战线主攻核心车型,而华为则将自己的势力继续扩大,五界(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之后,境系列全面开启,华境、启境、奕境纷纷上马,不仅争锋新势力,还要将能力全面切向全赛道、全细分领域,这些动作共同勾勒出车市存量博弈的基本盘。

回到车展这个大舞台上,广州车展不再是技术堆砌、爆款扎堆,没有黑科技也不意味着就输了阵仗。真正的广州车展,就应该是产品供给彻底告别内卷式表演,转而呈现细分市场全面开花、精准补位不盲从的真实生态。

比如燃油车并未退出舞台,而是在迭代中坚守主流。

告别内卷式表演,广州车展回归清醒时刻-有驾
4.jpg

第5代帝豪站在400万用户的基石上,继续在10万元内的轿车市场持续发力,升级尺寸空间、智能座舱与安全配置,巩固国民家轿地位。丰田全新威兰达/荣放带来全新智电升级,日产天籁带来的鸿蒙座舱,中控都变成了主流的平板式风格,补齐了主流合资在产品力上与消费需求衔接上的短板;而全新卡罗拉则顺应消费需求,优化空间设计,轴距增加了50mm,瞄准家庭用户核心痛点,这些车型没有盲目追逐新能源热潮,而是基于自身用户基数与市场需求稳步迭代,证明燃油车仍有稳固的消费基本盘。

而新能源领域告别扎堆发布,转而多点突破深耕赛道,比如MPV市场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

小鹏X9超级增程版补齐长途续航短板,吉利银河推出了增程MPV V900,均由原来的纯电MPV延伸而来,瞄准MPV远距离和补能焦虑的核心痛点;北汽极狐全新电动MPV、四座版的岚图梦想家山河、鸿蒙智行首款豪华MPV的到来,还有MPV王者别克推出的至境世家,分别切中不同MPV细分市场,不仅补齐各自品牌的产品线,继续壮大该市场的份额,也印证MPV将继续成为竞争的新高地。

告别内卷式表演,广州车展回归清醒时刻-有驾
5.jpg

零跑A10则下沉入门级市场,将新势力的竞争价格带切入到非常火爆的10万元内的细分市场,去争夺吉利星愿、比亚迪海鸥这样的大爆品市场。如岚图泰山则继续切入到火热的大六座SUV市场,以更极致的价格力,推动自主新能源在残酷竞争中实现高端破局。

当然市场竞争还将产品推向了更细分的赛道,比如icar推出的V27,继续强化方盒子新能源车的影响力;星途ES7 GT、新款享界S9T、阿维塔即将推出的旅行车,以及华为与广汽合作的启境推出的首款车型同样瞄准猎装轿跑市场,更多产品的入局也会将原本小众的市场变得更加大众化。

可以看到,市场竞争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大电池、快加速、更高的配置更低的价格,而是根据不同消费层级的需求精准发力。这种不盲从、不扎堆的供给逻辑,和细分市场的补位动作,更显企业智慧,远比“扎堆热门赛道,用价格抢份额”更能反映市场的成熟度,正是行业回归理性的直接体现。

理性取舍,行业更现实了

超豪品牌集体缺席,标致雪铁龙、北京现代、一汽奔腾等品牌未设展台,今年广州车展的缺席名单,被不少人解读为热度下滑的证据。但深入分析会发现,缺席与参展的背后,都是车企精准投资源的理性取舍,逐步告别了过去为参展而参展的流量焦虑。

缺席者的逻辑显然是清晰而务实的,保时捷、法拉利等超豪品牌,来到车展顶多是赚个人气,但现在进口超豪华车销量利润的下滑,似乎已经不需要这种低转化率的车展了,他们在华南区域的核心客群更倾向于私享品鉴、专属体验。

神龙、北京现代、东风风行等车企和品牌,要么在华南市场市占率偏低,要么暂无重磅新品迭代,与其花费巨资搭建展台刷存在感,不如将资金转向终端优惠、渠道升级等更能拉动销量的环节。这种放弃无效流量、聚焦核心市场的选择,正是企业成本优化、战略收缩的理性体现。

告别内卷式表演,广州车展回归清醒时刻-有驾
6.png

而且现在以促销售为目标的车展,各大参展者的目标则精准聚焦“产品曝光+政策兜底+终端引流”。除了极个别的新车发布会,更多的车企应借力购置税、以旧换新退坡的节点,推出年终优惠促销政策;而且不出意外,媒体日应该也会开放部分观众入场参观,经销商的销售们和直播主播们,早早就会严阵以待,谋求将展台流量直接转化为终端订单。

“参展即转化”的务实逻辑,正在取代过去“为热闹和流量而烧钱”的内卷模式,这背后传递出一个强烈的行业信号,车企已经从“盲目追流量”转向“精准投资源”。价格战的降温、营销预算的收缩、终端渠道的深耕,都说明行业竞争的重心正在从表面热闹,转向实际效果,这种理性取舍,则是行业清醒的开端,预示着中国车市将进入一个更残酷但更健康的竞争期。

告别内卷式营销和竞争,最核心的表现就是企业回归自身发展节奏,不再是“别人出纯电我就跟风”“别人降价我就马上跟进”,而是基于自身技术积淀、用户基础、渠道优势有序排兵布阵。大六座SUV、MPV、入门级纯电、高端增程等细分赛道上的全面开花,也证明谁能精准击中细分需求,谁就能占据先机。未来,但凡要发展壮大的车企,没有哪家能靠一款爆款通吃市场,深耕细分领域、打磨产品品质,才是生存之道。

告别内卷式表演,广州车展回归清醒时刻-有驾
7.png

一个几乎行业共识的观点是,2026~2027年,中国车市将结束当下内卷成风的局面,进入更理性竞争期。补贴退坡至0时代、市场饱和、技术趋同,将加速行业洗牌,那些依赖政策红利、缺乏核心技术、盲目扩张的企业将被淘汰,而坚守产品本质、聚焦用户需求、具备体系能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这两天,广州的深秋迎来久违的寒潮,气温创下近年同期新低,原本应该穿短袖参展的汽车人纷纷披上羽绒服。但恰是这最冷的天气,隐喻着车市告别狂热、回归本质的清醒时刻。

没有超豪品牌的撑场,没有概念车型的炒作,没有内卷式的营销表演,今年的广州车展或许不够热闹,但足够真实。它用收官总结映照2025的稳健,用产品供给呈现市场的理性,用企业战略预判2026的走向,用行业趋势宣告竞争的新常态。

流量终会散去,现实才是车市的底色;内卷无法长久,理性才是发展的正道。这场不热闹的车展,不是行业降温的标志,而标志着中国车市从青春期的狂热,迈向成熟期的稳健的重要转折点。

正如寒冬过后必有暖春,清醒之后的车市,终将告别野蛮生长的浮躁,迎来质量与价值并重的新格局。而这次广州车展,正是这场新格局的序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