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还在,新能源遇挑战,混动车型受关注

周六的早晨,老陈在车库里认真地擦着他那辆老帕萨特,我忍不住调侃:“真的不打算换电车?”他却一如既往地摇头,说自己这辆燃油车陪伴已久,还能再战十年。他还好心提醒我,四年前我曾豪言:燃油车最多再活五年。看似一个朋友之间的小小玩笑,其实隐含着一个巨大的社会话题——燃油车的“黄昏”到底到了吗?

首先,让我们回到残酷的统计数据。截止2025年,中国汽车保有量突破四亿,其中燃油车依旧牢牢占据绝对主角,达九成。新能源车渗透率一度接近50%,可到了今年初,又回调至41.5%。更让人清醒的是,燃油车当季销量依然超过了57%。那些预测化石能源退出历史舞台的人,此刻只能摸一摸自己被现实打肿的脸。原因非常简单,人们用脚投票——买什么车,真金白银不会说谎。

聊燃油车不能只谈数据。身边人的故事更有说服力。我的朋友在黑龙江跑货运,去年雄心勃勃换了电轻卡,今年又默默换回燃油车。在零下三十度的冰天雪地里,电车续航直接腰斩,一单货拉到半路趴窝,客户损失了自己赔偿。车子是高科技,货却冻坏没人买单。北方的冬、运力的需求,直接决定了燃油车很难退场。这不是“环保”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

燃油车还在,新能源遇挑战,混动车型受关注-有驾

有人说,城市好歹可以让新能源一展身手吧?恐怕也并非如此。我那在上海的同事小杨,常常抱怨自家电车冬天跑不远,夏天开空调掉电快得惊人。“标称600公里,实际400能乐成这样。”污染的问题没少,焦虑也没少。哪怕用着最前沿的电动爹,也经不住频繁进出4S店,排队等配件和高价维修账单一样让人抓狂。蔚来EC6只是后保险杠出点事故,修个把月,车主心态早早崩了。

燃油车还在,新能源遇挑战,混动车型受关注-有驾
燃油车还在,新能源遇挑战,混动车型受关注-有驾
燃油车还在,新能源遇挑战,混动车型受关注-有驾

那么燃油车就一点压力没有吗?当然也不是。面对新能源的冲击,燃油车品牌们集体上马“降价增配求生术”。宝马、奔驰、丰田,本田这些曾高高在上的品牌,现在反而把价格战玩得风生水起。宝马X1甚至打起了四折,终端十几万就能落地。老一代发动机升级为新动力总成,轻混、增压、辅助驾驶一样不缺,“油又省、跑得远、还配置高”,让曾经的新贵新能源也有点吃不消。

更有趣的是油电混合大潮涌现。各大厂推出搭载增程电驱方案,既像燃油车一样续航充足,又有电动车的平顺安静。混动市场预期会变成主流,被预测成“532格局”——未来油混50%、纯电30%、燃油/轻混20%。这就像手机圈,大家都以为功能机死路一条,谁知智能机里也有直板、折叠、游戏和“老年大字机”多种形态并存。汽车的多元,越来越接近真实生活的复杂性。

技术进步也没闲着。智己推出新一代增程:纯电跑400多公里,电量快充15分钟回血310公里,即使冬季极寒里也能大量进电。“续航焦虑”这顶帽子,正在被新技术一点点摘下。也许未来真正主流的不是极端“纯油”或“纯电”,而是在不同场景下最合适的综合方案。

选择车,终究要回归理性。深圳的堂弟跑滴滴,电车是首选,便宜又高效。内蒙古的姑父则坚持混动,草原上找充电桩如大海捞针。每个人的生活圈、用途、基建环境决定了答案。不必被新概念带着跑,也不用感情用事,工信部那句“按需选择,无需站队”,大概就是对中国市场的最佳注脚。

燃油车还在,新能源遇挑战,混动车型受关注-有驾

傍晚时分回小区,我看见一幅特别中国式的画面:充电桩前排长龙,加油站依然繁忙。地下车库里,燃油、混动、电车并排静静停靠,谁也不显得另类。生态位找准了,物种就能尚存。这不是争什么“革命”,而是自然而然的分化共存。

燃油车不会消失,但会进化。新能源不会停步,还在修炼内功。我们普通消费者,成为时代红利的最终受益者。几十万元的新车,现在二十万也能买到心仪座驾。

临走时,老陈发动帕萨特,轰鸣声熟悉而坚实。“要换车我可能会买混动,主要省心。”他说,不是时代的潮流逼人变,而是自己的通勤里程和生活习惯选了答案。汽车市场的真正成熟,就是每个人都能在不同可能性中,选出自己最合身的那一个。理性、不盲从、不极端,这样的姿态比一味追逐时代热点更值得骄傲。

燃油车还在,新能源遇挑战,混动车型受关注-有驾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