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iCAR V27官图发布,20万左右售价,是否值得选择还是钛7更合适成为众多消费者关注的话题。
说实话,这次看到iCAR V27的官图,我第一反应是:这款车设计挺另类的。 圆形大灯和那块复古的横幅格栅,一瞬间让我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一些硬派越野车。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有人在评论里说:这个车要走复古越野风,是不是有点太模仿了?其实我觉得还真别一竿子打死,毕竟这类设计,能让用户第一眼就记住,也算是个差异化尝试。说到这里,我不禁想问:这设计到底是套壳子抄袭,还是借鉴自有一套?(这段先按下不表)
新车尺寸跟钛7差不多,长度4909mm,轴距2910mm——这区间估算,大概有点偏LX系列的感觉,豪华感和实用性都在。驾驶座上那种硬派、越野味道扑面而来,路途中的小动作——手指不由自主地撩一下空调出风口,感受到那种厚实的塑料质感,第一反应是这材质能撑多久?。可能是我对硬派车材质的耐用需求比较苛刻,把它比作家里用的老锅,越用越结实。
除非你是真的要越野,不然我觉得这个车的最大卖点其实在于它的全时越野氛围,也就说,真正能用到越野功能的可能少之又少。供应链的角度讲,越野的硬件升级不是一件便宜事。那个激光雷达、地平线芯片,虽然让它看似高端配置,但其实在国产车里,这些也是前车之鉴——越是高端,越容易养成用完就丢的惯。毕竟,那些黑科技大多不是福特那样早就标准化了。
可你说,这个车定价20万左右(估算/样本少),在配置上确实挺有竞争力。钛7的价位大概也是这个区间,配置也不错——钛7的空间布局更自然,操作逻辑更顺畅。对比下来,钛7带来的实操差别在于:它的中控布局更人性化,没有那么多科技感爆棚的黑科技,但用起来更顺手。iCAR V27,我猜,它的激光雷达可能用在自动驾驶辅助上,但实际上,国产车现在最让人犹豫的还是这些科技的落地率。
至于研发角度,其实我对新车的底盘调校不是很了解,但想象中,奇瑞的硬派越野部分,是借了些硬件补丁,其实架构和传统老牌硬派越野车比,还差点意境。这个价格买到的,是一种V版本的优良外形和科技假装的堆砌。不过我都说到这了,何必觉得20万就一定要越野到底,其实更合理的是:如果款车看得到用不到,可以休息室放一堆越野模型,装个样子。
不过一个问题:你真会在那种泥巴坑里踩油门吗?我不太敢打包票。一方面,硬派越野我倒是不反感,但实际用到时才发现,要多投入;另一方面,这车的纯电续航也就200公里(估算/体感),够用吗?这其实挺看个人需求——如果你天天都在城里晃晃,纯电短途够了;但如果偶尔郊游,还得考虑加油启动的成本。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刚才想到的问题是:18万左右的钛7,能不能在用油经济性上,打个平手?(没细想过,也许还真得听听实际用车者的心声)
在这个价位上,有好几种用车场景都值得考量。你要硬派越野,那V27或许还能凑合,但如果你舍不得麻烦,钛7的日常体验可能还更稳妥。再说,从供应链的角度讲,奇瑞的瓶颈其实不在技术,而在产能——新车出来,能不能稳定交付,才是大问题。更不用说,是否会出现量产版配件差异的情况。
我还在犹豫,要不要给自己买个票试试这车的实际表现。毕竟,我身边的修理工说:这年头,别看设计那么复古,实际维护还是个麻烦事。那硬派的悬挂,能受得了长时间城市绕行的折腾么?或者,只是噱头?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终,我得问大家:你心里其实有没有那个尺子来衡量一款车?是价格、科技、还是有一份越野的梦?我那天路过一家4S店,看到一辆钛7,跟这车停得笑呵呵的。偶尔会觉得,所有的差异化,是不是都在用新技术的噱头遮盖,更深层次的实际体验才是王道。
某种程度上,这不禁让我想:我们是不是太沉迷于看得见的差别,而忽略了用得上的实用?还是说,买车真正该考虑的,就是那一抹真心实意的想要?
你说,未来的越野车,会不会更像一个移动办公室,还是一台移动沙发呢?【这句随意抛出,希望你们能猜出我到底在想啥】。
可能没人告诉我答案,但我觉得,无论选择哪一款,最后都要和那台真正懂你的车,擦出点火花才算聊得来吧。真希望某次路边遇到开钛7或V27的人,可以问声:你用着咋样?值不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