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怎么说呢,就挺突然的。
我这儿正盘算着给我妈那辆老旧的电动车办个“退休仪式”,换个新的,结果一刷手机,好家伙,雅迪、九号这些平时在广告里恨不得上天入地的品牌,被北京一锅端,叫去开会了。
这感觉,特像小时候上课开小差,突然被班主任点名站起来,整个世界瞬间安静。
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草莽时代”。
那时候买电动车,哪有现在这么多条条框框。
走进店里,跟老板递个眼神,一切尽在不言中。
“解限速不?”
“必须的!”
“电池能换大的不?”
“给你整最牛的!”
几句话下来,一辆出厂时温顺得像绵羊的“电动自行车”,出门就变成了能跟汽车抢道的“小野狼”。
那会儿,我们管这叫“自由”,一种野蛮生长的、不被定义的快乐。
现在,这快乐被一张A4纸给终结了。
北京交管局甩出来的数据,比冬天的风还冷:去年电动车致命事故,七成跟超速、改装有关。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剧。
我们当年追求的那点“速度与激情”,现在回头看,简直是在拿命开玩笑。
所以,这回的“新规矩”,就不是跟你商量了,是直接通知。
以前买车,你关心的是续航和速度;现在你得先当回侦探,掏出手机,在“北京电动自行车目录”里查这车的“户口”。
不在册?
得,就算老板吹得天花乱坠,说这车能上月球,你也别掏钱。
因为从9月1号起,没户口的车就是“黑户”,连牌都上不了,发票都是废纸一张。
这招叫釜底抽薪。
还有改装,这条路算是彻底堵死了。
别再琢磨什么解限速、换电池了。
北京正在推的那个“物联网芯片”,简直就是给每辆车装了个“行车记录仪plus”,你动了哪儿,后台一清二楚。
以后交警路口查车,都不用跟你多废话,设备一扫,你的“前科”就全出来了。
罚钱是小事,店家都可能被你连累到停业整-顿。
最逗的是,以前店家还能跟你玩点文字游戏,什么新旧国标含糊其辞。
现在不行了,必须明码标价,还得把丑话说在前头,清清楚楚告诉你上牌流程,旧车置换的门道。
再敢忽悠,消费者手里的“12315”可不是吃素的。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市场直接“清水衙门”了。
有人就开骂了:“25公里的时速,我骑共享单车都比你快,这还叫电动车?”
这话听着解气,但你细品。
当速度这条赛道被强行关闭后,厂家们还能拼什么?
总不能比赛谁家的车铃铛更响吧。
没办法,只能老老实实回去搞研发。
于是你看到了,九号开始玩“能量回收”,刹个车都能充电;小牛直接把汽车级的电池搬了过来,号称两年衰减不到10%。
这算不算好事?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当然算。
可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高科技的研发成本,最后不还是摊在了咱们消费者头上?
以前一两千能搞定的代步工具,现在动辄三四千,这笔账,到底划不划算?
所以你看,这事儿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了你好”的安全问题。
它背后,是一场行业的大洗牌,是利用政策壁垒,强行把产业从“价格战”推向“技术战”。
那些有实力、有研发能力的大厂,笑开了花;而那些靠着组装、改装打天下的小作坊,估计这会儿已经在清仓甩卖,准备关门大吉了。
而我们,作为普通的骑车人,就在这场变革的洪流里,一边享受着更安全、更高质量的产品,一边也得为这“安全”和“质量”,掏出更多的真金白银。
我们失去了一点点随心所欲的“小自由”,换来了一个被严格监管的“大安全”。
这笔交易,你怎么看?
是觉得值,还是觉得憋屈?
来评论区唠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