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比大清早在4S店门口看到一排冒着新漆光泽的宝马X1、奔驰GLA,车头挂着巨大红底白字的降价标签,更能让人清醒。空气里混杂着机油和香水,销售员比车漆还殷勤,每只眼睛都是显微镜。低头扫一眼标价,心跳骤停:宝马X1,现价仅为原价的57%;奔驰GLA,直降近四成——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大多数人可能会怀疑自己穿越回了大甩卖前夜,随时会有一只手把你拦下说“抱歉,这只是个玩笑”。
可惜,这不是玩笑。2025年金九银十车市旺季,山东地区,燃油SUV价格血崩,现场实锤。超过半百款合资与国产SUV,齐刷刷砍价。奔驰GLA、宝马X1、奥迪Q3 Sportback难兄难弟,价格齐地板;本田CR-V、丰田RAV4荣放、大众途岳们主流家用一线护法,也赶着跌。库存清盘,销售焦灼,豪华变白菜,现场比股市还刺激——跌麻了的,不止经销商的心态,还有消费者的购买认知。
如果你是一个刚需家庭,此刻站在满棚的SUV旁边,会怎么选?你是会被43%的降幅所诱惑,冲向那部曾经遥不可及的宝马?还是留个心水,盯着国产哈弗大狗、长安CS75们继续组团杀价,再观望新能源的下一步大棋?
从事实来看,这一波降价潮,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首先,新能源车趋势的冲击无可回避。造车新势力虎视眈眈,市场蛋糕已被电池、智能化主动切割。其次,燃油车库存压力是现实铁拳。满仓不出,财务长难眠,厂家的功夫在“传球”——能提前清掉危险品,就是稳了底线。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消费结构在变,刚需仍在,可选择日益多样,传统燃油靠“品牌溢价”就能安枕无忧的好日子,戛然而止。
看似性价比狂欢,其实是行业阵痛。比如高傲如德系豪华,宝马X1直降43%、奔驰GLA 39%、奥迪Q3 Sportback 33%,门槛骤降。品牌不再是“蓝天呼吸”,而是裁员跳水的主角。一方面,宝马们加快向电动化转型,主动“梳理”燃油阵地。一方面,车企们发现,不降价就是死路一条,剩下的销售曲线,和南方雨季一样“看天吃饭”。
来点肉眼可见的现实对比:主流本田、丰田、日产们也相当拼命。CR-V、RAV4等热卖车型降幅25%—37%,“老铁不忽悠”,库存腾空。别克昂科威、日产奇骏等传统美日系也下调26%—33%,比蔬菜价格跳水还直接。至于国产品牌哈弗H6、大狗、长安CS75们?干脆趁机“赌个彻底”——降到27%—31%,红旗、瑞虎系列也不甘人后。你要说老练的中国消费者不识货,我只能说,你没见过新乡大集。
从旁观者到局中人,有时只差一个价格、一个“刚需”。表面上,这轮降价看似“人间大福利”。厂商们清库存,顺势出击,为的是在新能源完全吞噬燃油红利之前,拼一次保底。买方市场又回来了,X1开进小区,不再是身价的证明,更像二手房市场的抢跑。事实却是,价格战能救一时,救不了一世。真要想活得久,靠的还得是产品力、技术升级和服务创新。要不,等新能源大潮更凶猛的时候,留给燃油车的舞台,怕只有博物馆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销售的职业素养。给你推荐降价宝马时,话术比相声流利:“先生,现在就差临门一脚,过了这波,真的就没了!”你要是犹豫,他立马追加一句:“就是为您这样的优质客户专属开放的!您要不再等等?也许还能再跌……”市场走到这一步,买的人怕“上车即被套”,卖的人也怕“滞销血亏”,双向奔赴,皆是恐慌。偶尔看到他们收工下班的背影,忍不住想:再这么卷下去,4S店都有可能改行卖烤地瓜。
结果是冷峻的,也是专业规律。大部分厂商都明白,库存是定时炸弹。本次降价潮,不会是终点,只是让每个车企正视:你的核心竞争力,还剩下什么?是靠情怀,靠仓库,还是靠新技术?这个问题,比卖车更值得深思。
优惠面前,人人都想捡漏。但同时,“白菜价”也可能意味着“最后一届燃油车盛宴”,接下来是电气化的星辰大海,还是市场更深的内卷,没人能说清。如果你是准车主,会现在下单,锁定高性价比,还是再等等,看新能源还能卷出什么新高度?
市场从来不缺选择,关键看你看重的“性价比”与“未来感”,究竟值多少钱?这倒不是一个哲学问题,但谁也没法正经地给你一个答案——就像售楼处的惊人打折,谁在最后一刻站岗,谁是下一轮赢家,后悔的,永远是买早买晚还是没买的人。
有时冷静想想,车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我们心里那几道“买与不买”的算术题。你准备好答案了吗?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