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走到了尽头。长沙中院裁定公司进入破产清算,所有的债务、资产和争议一笔勾销。
曾经带动中国SUV热潮的这家合资公司,从高峰时期年销量22万辆,到最后资金链断裂、彻底离场,只用了十年时间。这中间到底错在哪?
要理解这次倒下,得先看看它是怎么起步的。2010年,广汽与FCA(菲亚特克莱斯勒)联手成立广汽菲克。双方出资比例各半,前期投入超过170亿。这种合作模式在当时并不多见,广汽投入不少资源,FCA则把Jeep品牌摆在核心位置。
表面上是一场双赢的合作FCA看好中国市场,广汽看中Jeep的号召力。那句广告语“不是所有的吉普都叫Jeep”,简单直接,配合着越野场景,打中了那些渴望自由生活的消费者。
那几年SUV市场刚刚起飞,中国人对“越野车”“美式风格”“社会地位”还新鲜。Jeep正好满足了这股需求。公司在广告、销售网络、舆论宣传上全方位发力,很快打开了市场。
2016年,公司销量接近18万辆,2017年突破22万辆,成了业内的“合资黑马”。不少业内人士都觉得,Jeep有望成为中国SUV市场少见的“由进口变国产”的成功例子。
可惜好景不长。这种增长模式背后的问题早已出现。
表面广汽菲克靠产品和销售网络扩张,其实销量很大一部分靠高库存压出来的。到2017年,经销商网络已超过400家,却压了20多万辆库存。库存预警比曾达到1:6,也就是说每卖出一辆车,库存里还躺着六辆。
靠压库存冲量,这招曾在不少车企出现。但后续产品跟不上,市场信任一旦动摇,库存很快就变成负担。
2018年起,麻烦接连不断。首当其冲的是产品老化。Jeep的自由光、自由侠、指南者三款主打车型,从2016年到2020年几乎没有改变,更新慢、配置落后,在智能化、电动化的进程上没有突破。
紧跟着口碑崩塌。自2017年起,自由光车型频频出现“烧机油”等问题,车主投诉不断发动机漏油、油耗高、变速箱顿挫、整车异响等。刚开始公司不回应,后来虽然承认问题,却迟迟不召回,最后同意更换零件,还让客户多次跑4S店。
用户失去信心,维权事件不断。最严重时,30多家经销商联合到上海抗议。彼时广汽菲克没有积极应对危机,反而归咎于市场情绪。
广告语“不是所有的吉普都叫Jeep”被网友调侃成“不是所有的机油都能烧成Jeep”。2018年,公司开始召回,涉及14万辆车,几乎是2017年销量的七成。
但品牌信任一旦崩溃,损失就难以挽回。
2018年销量跌至125万辆,2019年只有74万辆,2020年更是跌到2万辆出头。自由光卖掉的不只是机油,更带走了公司的希望。
一方面产品老化,另一方面售后服务跟不上。口碑下滑让经销商全线亏损,有些地区甚至直接停卖。
到2020年,广汽菲克年销量跌到边缘品牌水平,只剩两万台左右。
这并不是“市场问题”,而是公司自身模式已经失去支撑。
原本就艰难的情况下,外部变化又来加压。2022年,Stellantis集团(FCA和PSA合并后新名字)突然宣布要把持股比例从50%提高到75%,说广汽已同意。广汽立即否认,说并未授权。
两家公司公开撕破脸,分歧彻底暴露。Stellantis希望掌控更多,推动品牌电动化进程,而广汽显然不愿跟着走。
合作一旦失衡,公司运转也就跟着瘫痪。
不到半年,双方宣布合资关系结束。
没有了股东和品牌支持,广汽菲克很快失去了依靠。后续的破产、清算、法院裁定,不过是一道流程。
2025年,这个合资失败案例终于画下句号。
回头看广汽菲克的失败,并非偶然,更不是外部环境决定。根本问题在于没有建立起“品牌+产品+渠道”的完整体系,对品牌依赖太重,一旦信心丧失,体系立刻崩塌。
它没跟上市场变化。新能源、智能化成为趋势时,它还在吃老本;售后和服务成了用户重心时,却还是老办法。
更深的原因是,合资企业的老逻辑不灵了。以前靠国外品牌叠加国内市场,一度很吃香。但中国品牌崛起,用户变得挑剔,这种“你有品牌我有市场”的组合,早就不适合今天的竞争。
广汽菲克既没有新技术储备,也没有完善的本地化能力,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
广汽菲克的破产,对还在观望的合资品牌来说,是一次警示。
当下中国车市,已经从增量变成存量竞争。在这样的格局下,品牌要能自我更新,渠道要能快速反应,产品要能紧跟用户需求,否则,无论以前多风光,都有可能被市场淘汰。
不是每一次失败都让人惋惜,但广汽菲克的倒下,确实给行业敲了警钟。
不要把一次侥幸的成功,当作可以复制的榜样。
“不是所有吉普都叫Jeep”这句广告语,曾经象征最辉煌的时刻。但并非所有品牌都能靠情怀过活,也不是所有合资公司都能一直存活。
留给后来人的,不只是遗憾,更应该是一种警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