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车工”到“造车人”的蜕变

“从2010年毕业就入职北汽福田,已经有15年了。企业这片沃土让工匠精神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企业‘传、帮、带’的薪火,照亮了我15年的成长历程。”北汽福田全国劳模王浩名说,就是凭借这份热爱和成就感,让他完成了从“修车工”到“造车人”的蜕变。
从“修车工”到“造车人”的蜕变-有驾
15年间,王浩名从产业一线到汽车行业标杆,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能本领,以30余项国家级荣誉加冕,带领团队突破145项技术难题,创造2000万元经济效益,用创新实践诠释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迁的深层逻辑。
“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让我上瘾”
刚进北汽福田时,这位从吉林大学汽车工程系毕业的科班生选择从车间试车员做起,每天和故障车打交道。凭借对汽车的热爱,他总能敏锐捕捉到旁人忽略的“小问题”。
2011年夏,气温一度高达35℃,但酷热的气温难抵王浩名对福田康瑞即将上市的热情。然而,这种热情却因中央驻车制动器过热的问题被泼了冷水。据介绍,按照检测标准,中央驻车制动器的正常温度是室外温度+30℃。当时没有比较先进的检测工具,只能用手去感知其表面的温度。“假如手放在上面1-2秒,并能承受它的温度,说明温度在60℃左右。虽然中央驻车制动器间隙是按照正常车型的标准进行调整,但在试车道经过5公里的磨合后,中央驻车制动器的温度远远超过标准温度。”王浩名回忆道。最后,他用自制的调整工具一点点验证调整,历时三个月,经过多次磨合并钻车底几十次的验证调整,最终调试到了最佳状态。他也在过程中手被烫起水泡,脸颊因护栏角磕碰缝合8针。“但问题解决后那种满足感,就像解开一道数学大题,特别过瘾。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让我上瘾。”时至今日,王浩名回忆那时的情景依然“意犹未尽”。
秉持“眼精不如手精,手精不如常倒腾”的信念,王浩名常常在车间奋战至凌晨,为解决技术难题,下班后直奔公司图书室钻研专业书籍。三年间,他调试车辆超10000辆,经手车辆故障率近乎为零,成为车辆“疑难杂症”的“终结者”。
“以前是自己冲,现在是带队冲”
“以前是自己冲,现在是带队冲。”王浩名说,“真正的创新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星火燎原。”这也是他工作室成立的初衷。今年4月份,以“王浩名”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被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在这里,王浩名琢磨出“五维能力模型”——技术、创新、协作、教学、抗压,像打游戏升级一样培养队员。他的心得就10个字:“授人以渔,不如激人以欲”。他在工作室培带的多名徒弟荣获了“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同时还有多名徒弟已奔赴海外开疆拓土。王浩名工作室创新构建的培训、竞赛、晋级、激励“四位一体”的培养机制,将传统师徒制与现代项目管理深度融合。通过“理论筑基-项目实战-专利转化-价值创造”的进阶体系,累计培养出来高技能人才200余人,其中国赛冠军3人,省赛冠军3人,实现了事业部国赛5连贯,省赛3连贯的行业竞赛传奇。
理论是地图,实践是导航。王浩名通过“五维能力模型”和“五级培训模式”,把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必备的能力素质联合院校转化成专业课程,并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计划,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依托“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开展技术攻关与师资互培,提升院校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助力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果为职业院校提供了“技术+教育”深度融合的典范,有效推动了技能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人才支撑。
“问题在哪里,创新就在哪里”
最近这几年,汽车行业风云诡谲。在“双碳”战略引领下,王浩名和他的团队不仅要保证好传统燃油车的优势,还要在新能源、智能网联领域快速突破。比如他们开发的国六排放预警系统,通过车联网实时监控发动机数据,提前预判故障,去年减少三包费用260万。“过程中,挑战也很大。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就像新课题,我们得边学边干。不过我们团队常说‘问题在哪里,创新就在哪里‘”王浩名说道。
王浩名已经绘制出未来发展的规化路径:进行技术攻坚,主攻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开发《新能源三电系统应用手册》,提升新能源三电系统零部件的成熟度;进行人才复制,充分发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作用,对内持续强化SQE队伍专业技术能力,对外与合作职业院校共建“现代学徒制”,计划每年输送50名“即插即用”型技师;进行行业赋能,正在参与制定《商用装调工》国家职业标准,把福田的“创新工作法”开放给行业。
“少走弯路就是最大的降碳,就像我常说的‘劳模的‘模’,不仅是模范,更是模具,要塑造更多能工巧匠。”王浩名说道。(工人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常鑫 记者 车辉)
[编辑:王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