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车间轰鸣声的渐息,日产最后一台“神车”驶下生产线,为长达18年的传奇画上了句号。
GT-R,作为日产旗下的标志性性能车型,在全球车迷心中享有崇高地位。它是《头文字D》中令人闻风丧胆的“山路战神”,也在《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中屡屡抢镜;它曾创下50场不败纪录,横扫多项顶级赛事冠军;18年未换代,却仍能与三代保时捷911抗衡,被无数车迷誉为“东瀛战神”。
然而,在新能源浪潮的冲击下,日产GT-R终究走向停产,仿佛成为日系车整体在华走势的一个缩影——光辉渐褪,日暮西山。
而在隔海相望的中国,则是另一番景象。
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2025年1-7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1087.3万辆,同比增长24.4%,市占率高达68.6%。8月国产乘用车终端销量同比增幅约24%,有望突破200万辆。
GT-R的停产,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是一场早已注定的告别。
我们何其有幸,正见证中国汽车工业告别“以市场换技术”的旧篇章,迎接一个前所未有的、属于国产车的大繁荣时代。
不久前,随着最后一辆日产R35 GT-R在栃木工厂下线,轰鸣18年的生产线终于归于寂静。
对于车迷来说,GT-R不仅是一款车,更是一种信仰。如果说《头文字D》让周杰伦扮演的藤原拓海走上了车神之路,那么GT-R则是真正成就性能传奇的象征。从初代车型创下50场不败神话,到R32被称为“山路战神”,再到R34因《速度与激情》火遍全球——它用实力书写了“东瀛战神”的名号。
百科资料显示,GT-R一直被誉为“性价比最高的超级跑车”,甚至在纽北赛道的圈速表现优于价格翻倍的保时捷911 Turbo。然而,传奇也有终点,R35最终以近4.8万辆的产量为这一代车型画上句号。
日产在声明中不无感慨地表示:“R35 GT-R不仅是辆车,更是日产工程技术的巅峰之作。它的停产,意味着燃油性能车时代正迎来重大转折。”
日产的困境不止于GT-R。集团已连续四个季度亏损,最新全球销量同比下滑10%,上半年在日本本土甚至被铃木反超,跌出日系品牌前三和全球前十——一个“惨”字,难以尽述。
无独有偶,三菱早在2015年停产Lancer EVO,斯巴鲁2020年告别WRX STI,本田2022年终止NSX生产……内燃机的情怀,终究难抵电动化的大势。发动机的咆哮,正在被电机的静谧取代;传统的“三大件”,也逐渐让位于三电系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曾经强势的德系、日系品牌集体承压,而国产车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抢占用户心智。
丰田最新财报显示,营业利润下降10.9%,归母净利润暴跌36.9%;本田利润同比减半,日产则由盈转亏,净亏损1156亿日元……日本七大车企预计2025财年总利润将下降约36%,合计损失高达2.7万亿日元,“日暮西山”之感难以掩饰。
这一切背后,是转型的艰难,更是销量与单车利润的双重下滑,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2025年上半年,本田在华销量同比下降24.2%,日产也减少17.6%。曾经的中国越野车标杆三菱,在华苦近近五十年后,因转型迟缓,甚至无法维持配件生产,最终黯然离场。
当新势力以“软件定义汽车”高歌猛进,当本土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筑起护城河,传统日系车企集体陷入“中年危机”:市场份额收缩、用户认知迁移、技术差距拉大。
就连BBA,也开始集体“翻车打脸”。
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唯有以技术为矛、生态为盾,才能站稳高地。
沃尔沃、奔驰、奥迪先后调整电动化战略,重新重视燃油车产品线;而曾经不愿“交出灵魂”的豪华外资品牌,如今纷纷寻求与华为深度合作,接入鸿蒙生态。
从激进的电动承诺,到战略回调,再到“合作真香”,BBA的集体转身,既是对现实的妥协,也可看作对中国新能源技术的一种致敬。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年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4.3万辆和126.2万辆,同比增长均超26%,渗透率已达48.7%;1-7月累计销售822万辆,同比增长38.5%,占汽车总销量的45%。
8月,比亚迪销售37.36万辆,海外销量同比增146.4%;
奇瑞新能源销售7.12万辆,同比增长53.1%;
零跑交付57066辆,鸿蒙智行交付4.46万辆,小鹏3.77万辆,蔚来3.13万辆,小米连续月交付破3万……中国新能源车的辉煌时代,正加速到来。
回望2018年,新势力还在比拼“谁能量产第一台车”;2021年,竞争变成了“谁先达成10万辆”。而如今,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2025年对传统品牌是销量之战,对新势力则是生死之争。
在这场关乎存活的竞赛中,只会讲故事的车企逐渐掉队,务实者正在冲刺下一阶段目标:盈利。
而从“烧钱扩张”走向“健康经营”,也正是整个行业走向成熟的关键转折。
你,更看好谁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