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转完一辆Model 3的订单,突然想到这车最大的破绽。客户还在问:这车续航能不能再长点?我还得像打太极一样回应:你看实测,估算大概性能差不多能跑到580公里左右。完事我心里就泛酸:其实心里明白,这差不多是最大续航的原厂设定,毕竟在欧洲销量走低、风声水起的背景下,谁都知道要拼那些最优表现,成本直线上升。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一页旧的图片,20年前见过的那辆老奥拓,轮胎硬得几乎没弹性。用生活比喻的话,车就像这个人——基础坚实,但总带点毛病,耐操但也不是长远之计。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也就是说,拼成本、拼规模,可能只是在表面多一些硬实力,但真正能打的,还是技术和铭记在人心里的品牌信任。
欧洲销量六连跌,特斯拉却还在说要增产?这逻辑真有点像:你都知道现在押注的风险,但偏偏还要加码。欧洲市场这波败局,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数据显示,2025年6月新车注册量同比降了差不多23%(样本少,不一定准),法国、瑞典、荷兰几乎都在出现大幅度下滑。喊得多,做得少,有人说特斯拉在欧洲就是用价格和口碑折腾的,但这次明显打了个折扣。难不成马斯克在欧洲的策略,是认准了后续还会有反转?还是一心要用产能增加,去打一场制造业的价格战?
是不是有人问:这操作是不是反人类?增产能,销量还跌,怎么理解?我觉得,可能马斯克把这看作一种信号。毕竟,制造端的规模效应很大啊。一方面,原材料涨价(这点估算,去年同期涨了10%-15%,体感更高一点),但如果产量提升,平均一台车的制造成本会下降,理论上可以用低价收割市场份额。比如说,你去年一台车成本10万,卖8万亏点,但如果能把单位成本降到9万(靠规模),那剩下的利润空间就大了。
对比一下好莱坞大片和打折促销,电影票价其实很少变,但场次多了,影院的收益反倒提高了很多。同理,特斯拉也在想用量变换质,把库存和市场份额拉回来。但问题是,竞争对手也没在等着吃亏,尤其是中国车企们。比亚迪、吉利在欧洲的攻势起势快,丧心病狂似的,价格一压再压,配置一升级,搞得特斯拉像个老人牌。
说到这里,得纠正点:把欧洲销量全盘否定其实有点大,毕竟挪威、甚至西班牙表现还不错——一粒沙里看世界。但为啥欧洲整体不行?我觉得很大部分,还是品牌信任问题。马斯克自己带来的插嘴式风头太多,社交媒体上争议人物的标签压得品牌泥土都变得松软。
不免会问:这次产能扩张是不是一种自救?我猜(这猜不一定准)马斯克想用硬气,把市场打乱,逼供应链加速生产,拉高公司股价。从管理角度看,扩大规模意味着:即使短期库存堆积,也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况且,规模大了,单位成本也会进一步降低——这点很像上学时的那种组队做作业,越拼越快。
我一直在想,真正的难题还是创新。Model 3到现在都差不多十年了,几乎没有任何重大升级。里头的智能化配置,也偏向跟风,没啥让人惊喜的亮点。你会不会觉得,马斯克的战略中,有一部分是用产量堆出来的信任在撑场子?他刚起步时靠技术和创新赢了欧洲一大批买家,后来,越走越像品牌被库存折磨。于是,增产就变成一种心理战,拼个我还很拼的样子。
其实打个比方,马斯克这次的举动,就像你开车想秒杀一切,结果却发现只是把油门踩到底,车还是推不动。风险在于,多了产能但没有相应的技术爆发点,它可能引发价格战。说白了,去年特斯拉在降价竞争中都吃了不少亏。原材料涨价、程序调试慢、竞争对手配合价格联盟,下一轮,价格战的硝烟已经开始弥漫。
那马斯克真是在玩背水一战吗?这策略看似激进,但背后其实有更深的逻辑:他知道,短期内,销量能不能起来,靠重锤硬打。而且他在想,让竞争对手看不懂特斯拉的下一步——不然之前那些疑似技战术革新的业内秘密,就被挤压得差不多了。
品牌的信任感这东西,挺像感情。你再怎么拼命制造规模,但如果消费者觉得这个品牌不靠谱或者他天天说话像小孩,那再多的产能也只是烟雾弹。要重塑这个信任炸弹,还得靠真正的创新和沟通。我在想:搞不好,特斯拉未来要走的,是产品在线的那个真诚。居然没有人那么关心——你一年没升级的电池技术,到底还能不能再续航更长点?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个奇怪的猜测(标注一下,未必对):或许马斯克在悄悄布局一款超级软件平台,比任何硬件都要厉害一点,那才是真正能够重塑信任的核心。就像苹果那样,一个生态可以缝合一切,脸面、小程序、售后,都是无缝连接的。
天知道未来会变成啥样。马斯克还会不会坚持用敢拼的这套玩法?或者,到底有没有隐藏的后招?这脸上的伤疤,用一句传统的说法,就是谁讨好谁,但真正能留住的,是用心再次被信任的那份感情。
你觉得,特斯拉这样拼能力、赌信心的策略,最终能赢得多久的市场?还是说,真正的革命还藏在我们没有看到的某个细节里——比如那个每天深夜调试软件的工程师,又在默默刷新着什么界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