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丰田双擎到比亚迪插混,3年车主亲述混动技术颠覆性体验

最近几年,中国的汽车市场发生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尤其是在混动车这个领域。

过去一提到混动,大家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肯定是丰田,那套双擎系统几乎就是省油、可靠的代名词,被很多人奉为圭臬。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风向悄悄变了。

从丰田双擎到比亚迪插混,3年车主亲述混动技术颠覆性体验-有驾

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一些开了好几年丰田双擎的老车主,在接触了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产插电混动之后,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感觉自己手里的车一下子就不香了。

这种变化来得又快又猛,让很多人都感到困惑:这到底是咋回事?

是国产车进步太快,还是曾经的“王者”真的落伍了?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乎技术的根本性变革,也是一场消费者认知的彻底刷新。

咱们先从开车最直接的感受说起,就是动力和驾驶体验。

开过丰田双擎,比如凯美瑞或者荣放双擎的人,大多会有这么一种感觉:起步挺安静,市区里跟车也还算平顺,可一旦你想超个车,或者上个陡坡,需要急加速的时候,一脚油门踩下去,最先传来的不是强烈的推背感,而是发动机声嘶力竭的吼叫声。

转速表指针“噌”地一下就上去了,但车速的提升却总是慢那么半拍,给人一种“光打雷不下雨”的无力感。

这种体验被车友们很形象地叫做“干吼不走”。

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在于丰田THS混动系统的设计理念。

它的核心是一套非常精密的行星齿轮机构,主要任务是高效地调和发动机和电机的动力,目标是让发动机尽可能保持在最省油的状态下工作。

在这个体系里,电动机更多扮演的是一个“辅助”角色,它的首要目标是省油,而不是提供酣畅淋漓的动力。

然而,当你坐进一辆比亚迪的DM-i插混车里,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从丰田双擎到比亚迪插混,3年车主亲述混动技术颠覆性体验-有驾

你踩下加速踏板的瞬间,车子几乎没有任何迟疑,就像一台纯电动车一样,迅捷地向前窜出。

那种响应速度是传统燃油车,甚至是丰田那种混动车给不了的。

为什么能这么快?

因为比亚迪从根本上改变了混动的逻辑。

在DM-i这套系统里,绝大部分时间里,发动机都不直接参与驱动车轮,它的主要工作变成了在幕后默默地发电,给电池补充能量。

真正挑大梁、负责驱动车辆的是那台大功率电机。

电机的特性就是扭矩来得快,输出直接,所以才能带来这种随叫随到的动力响应。

可以说,在市区通勤的路况下,比亚迪DM-i开起来和一台纯电车几乎没有区别。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担心的插混车在没电状态下的表现,也就是所谓的“馈电”状态,比亚迪也处理得很好。

即便电池电量很低,它的动力衰减也并不明显,因为发动机会在需要时介入,保证动力输出和发电效率。

这种以电为主、油为辅的设计思路,彻底颠覆了过去以油为主、电为辅的传统混动模式,给驾驶者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体验。

如果说驾驶感受的差异是感性上的冲击,那么用车成本的账本,就是一笔谁都能算明白的理性对比。

从丰田双擎到比亚迪插混,3年车主亲述混动技术颠覆性体验-有驾

丰田双擎车主最骄傲的就是油耗,百公里四五升的油耗在燃油车时代确实是顶尖水平。

按照现在每升8块钱的油价来算,每公里的花费大概在4毛钱左右,这已经非常省了。

但是,和比亚迪的插电混动一比,这个优势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

对于家里有条件安装充电桩的用户来说,开比亚迪插混的成本简直低得惊人。

晚上利用低谷电价充电,一度电可能只要三五毛钱。

以比亚迪秦PLUS DM-i为例,充满一次电大概花费不到10块钱,就能纯电跑上一百多公里,这足够覆盖绝大多数人三四天的上下班通勤距离。

仔细算下来,纯电行驶的每公里成本甚至不到一毛钱,这和之前四毛钱一公里的油费相比,是数量级的差距。

可能有人会说,我没有固定车位,安不了充电桩怎么办?

即便你完全不充电,把比亚迪DM-i当成一台纯粹的油电混动车来开,它的馈电油耗也能做到和丰田双擎差不多的水平,百公里也就是4升多油。

但别忘了,在购车的时候,同级别的比亚迪插混车型,往往比丰田双擎要便宜好几万块钱。

这省下来的购车款,加上日常更低的保养费用,再考虑到加油站的油价和家里充电的电价之间的巨大鸿沟,综合一算,总的持有成本优势就非常明显了。

虽然过去大家总说丰田车保值,但当购车和用车的差价大到一定程度时,那点保值率的优势也就被稀释了。

从丰田双擎到比亚迪插混,3年车主亲述混动技术颠覆性体验-有驾

这笔经济账,让越来越多注重实际的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

最后,我们再看看智能化方面的差距,这可以说是不同时代产品之间的代沟。

坐进近几年的丰田车里,中控屏幕的体验常常让人有点无奈。

屏幕分辨率不高,触摸反应迟钝,系统操作逻辑也比较老旧,语音助手更是经常“答非所问”,整体感觉就像是几年前的安卓手机,能用,但谈不上好用。

在日系车的造车理念里,智能化似乎更多是一个附加功能,而不是核心体验。

反观比亚迪,那块标志性的可旋转大屏,无论是清晰度还是流畅度,都和主流的平板电脑看齐。

DiLink智能系统经过几代迭代,已经非常成熟,语音助手能听懂更复杂的指令,甚至能连续对话。

你可以在车里流畅地刷视频、导航、听音乐,整个车机变成了一个集成了各种应用的智能终端。

这种差距的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造车哲学。

一个依然专注于打造精良的机械产品,另一个则已经将汽车视为一个“带轮子的智能设备”,思考的是如何通过软件和生态来丰富用户的出行生活。

市场的反应是最真实的。

近一两年的销量数据清晰地反映了这一趋势,比亚迪的插电混动车型销量节节攀升,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而传统日系混动的声量则相对减弱。

这已经不仅仅是两个品牌之间的竞争,更深层次的,是一种技术路线对另一种技术路线的超越。

当一部分车主还在钻研如何通过驾驶技巧把油耗再降低零点几个点的时候,另一部分车主已经习惯了电驱动的安静与迅猛,偶尔才会想起自己的车原来还有一个油箱。

这种用车习惯和讨论焦点的变化,或许才是这场混动技术认知革命,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