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遭内卷,价格战激烈,新能源步步紧逼

据说,合资车企这几年过得像高考前的学渣,一边想冲刺,另一边惦记着补考的日子。路口飘来一圈汽车圈的八卦,一问销量排名,焦虑得比我支付宝余额还明显。世道变了,以前谁买个合资车,那身份就跟买了限量款AJ一样,仿佛引擎里藏着北欧血统、德美精神、日式匠心,咣咣一响,全街都知道你人不一般。一转眼,2025年上半年,大型拼车现场变成了“谁更慌,谁先降价”。合资车企的日子——用一句网络热词总结:左手是燃油的残韵,右手是新能源的虚影,夹在中间像小品演员,表情管理全靠自救。

合资车遭内卷,价格战激烈,新能源步步紧逼-有驾
合资车遭内卷,价格战激烈,新能源步步紧逼-有驾

表面上,“燃油车没那么快死”,但仔细想,谁都知道这是段子,细看数据,就跟父母劝你“文科也能当官”的道理一样安慰人。燃油车撑着半壁江山,跟家里蹲学霸撑着门面差不多,大家都知道一旦新能源彻底发力,燃油车那点光环能剩下的,可能只够贴在夜市小摊上当广告。插混和增程好像突然长了健身buff,增速比纯电快得不讲道理——插混这玩意儿看着像新能源汽车里的门面担当,实际也是内卷高手,55.2%的增速,纯电都得靠边站,还有脸说自己主流不变?

新能源一马当先,燃油车分散竞争,说白了就是“穷的穷死,富的富到拼爹”。比亚迪插混市场坐拥51.2%份额,大众眨着眼巴巴地看着自己16%都快过敏了——这差距比我跟健身教练比BMI还绝望。再看增程,头两名集中度堪比智能手机里的苹果和三星,那种“你来我往,其他打酱油”的格局,燃油车看了都直呼压力大。燃油车排行榜头部和尾部的份额差距,十几个百分点,活得均衡但开心不起来,这种分散抗压本事,大概是小学班级均分策略,人人都有参与感,没人有统治力。

合资品牌最懂冰火两重天,别克靠“一口价”策略,把销量卷得不成样子,已经连涨六个月,堪比股市里的妖股,但起亚这货,一脚踩坑,销量跌到泥潭里又开始闭关修炼,这种分化就像你家孩子偏科严重,数学一百分,语文一扔就破零。别克这回发力,据说是“油电同价”,价格像地板一样贴心,君威起价下探到10万多,降幅30%,这不是促销,是割肉式宣传。大众的新途岳上市7.99万,还贴心地送“动力总成终身质保”,简直像买隔壁大葱送蒜苔,物美价廉,卷得让朋友都面红耳赤。这波操作在10~20万价位区间简直炸了锅,轩逸、朗逸稳稳还在2万的月销主流水平——合资品牌燃油车53.1%的份额就这么靠“价格战”和“保守战”撑着,像各路大仙拼神通,谁都不敢喘气。

但别看表面是价格战,实际上是“智驾变革”。大众帕萨特Pro搭充高通8155芯片和IQ.Pilot智驾系统,让燃油车开出了“电动味”。一汽-大众拉上大疆,开发端到端智驾方案,说是2026能全国通开L2++,听着高端,其实也是怕被新势力卷没了,还自信激进地称要让三四线城市的北方用户感受智能风采,燃油车市占率62.3%,合资品牌借着“老少边穷”市场成了最后的热土,仿佛南北分化的中国地图里,谁能下沉,谁能偷着乐。

新能源这块,合资车的路数就是“能抄就抄,再不行就联名”,大众、奥迪、日产,个个都不憋大招了,直接开抄自己不会的。大众和小鹏一拍即合,开发A级电动车,2026上市;奥迪豪掷21亿元入股上汽薅了一个电动平台,日产和东风联合开发“中国特供”纯电车型。什么叫拿来主义?“不努力就没饭吃”现在不是段子,是合资们的座右铭。别克至境L7直接和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搭配,解锁高速NOA和城区记忆泊车;广汽丰田铂智3X则打出15万智驾全场景对标比亚迪,竞争烈度堪比高考考场家长助威。

合资车遭内卷,价格战激烈,新能源步步紧逼-有驾

要说新能源的竞争,增程式是合资品牌的新狂欢,上一秒还坚持纯电,下一秒就高调发布增程SUV。上海车展,大众ID.ERA气吞万里,续航一口气干到1000公里,沃尔沃XC70也开始玩增程,主打豪华体验+无补能焦虑,这种“场景化适配”干脆就是一场市场版的真人秀,“谁能活下去不是看技术,而是看谁最懂中国家庭的纠结”。高端市场也不安静,25-35万区间里,合资们拿自己的增程车跟理想、问界抢蛋糕。理想CEO估计已经学会了以眼还眼。

合资品牌现在就是“头部抗压,二线猝死”,听着像江湖传说。大众、丰田扛着燃油的基本盘,别克却在新能源像雨后春笋,从8%渗透率顶到17%,从阴影下突然挺直了腰杆。斯柯达那边,年销量不到两万,已经进入“价格下探→品牌贬值→销量萎缩”的连环坑,谁踩谁知道。这局分化,说穿了是技术储备怼本土化,比的是反应速度和下沉能力。头部玩家让中国团队主导产品定义,快速上新,老外睁眼一看,这速度比光刻机还猛。而现代和起亚还在使劲坚持全球统一战略,仿佛没听过“定制款、特供版、地区友好型”,最后沦为市场上的断断续续。

再看区域市场,南北差异像抖音上的爆款对比视频,北方燃油车独霸,南方新能源生活气息浓,充电桩遍地开花但合资品牌纯电车型市场份额始终没突破15%,智能化体验逼着合资自带降速buff。南方人在电动圈里游刃有余,北方大哥在加油站指点江山,这种双轨分化,让合资车企都快学会了区域化运营,说白了还是谁更懂下沉更能存活。

合资车遭内卷,价格战激烈,新能源步步紧逼-有驾

冲刺和自救,就是合资车们的主旋律。什么叫“生死时速”?大众要在2026年疯推SSP平台的增程车型,丰田投资一百多亿造电池厂,奥迪干脆把PPE研发重心也搬来了中国。国七排放标准(2027年见头)成了争分夺秒的催命符,合资们一边燃油车保现金流,一边新能源车押未来。团队气氛堪比考研备战,先稳住,慢慢升级,谁都明白,窗口期稍纵即逝。

消费者的选择逻辑也变了。以前,“品牌信仰”说了算,现在全是“场景适配”。城市通勤还信比亚迪和特斯拉,家庭要长途就抱合资的插混或增程,趋势明显得像小红书上的种草帖,大家都愿意为实用主义打Call。这种需求分层,把合资牌在夹缝中活着的底气拉稳,不在乎谁喊口号,只想你别掉队。

所以,合资车企的“复活”不是打鸡血的奇迹,更像一次急诊室“心脏复苏”,价格降得像流水线,技术迭代像加班不带薪。未来两年,不确定性高得让人想敲木鱼:大众与小鹏的合作是不是能破圈成功?丰田bZ3C的智驾能不能成为“实际可用”?这些都决定着合资们是阶段性回光返照还是结构性慢性病。行业终局也未必非黑即白,这场拼命式博弈,最后可能催生出一个兼容包容的新生态:燃油、插混、增程和纯电,各自找场景谋出路,互不封杀不卷死,终于轮到消费者导演,大佬们就像老百姓的朋友圈,“谁更适合,就被点赞”,市场不再是“一统天下”,而是一桌麻将,各自摸牌,偶尔自嘲,最终都在同一桌吃饭。

合资车遭内卷,价格战激烈,新能源步步紧逼-有驾

合资车企稳了吗?要不你问问那辆堵在路上,正在纠结是否冲新能源的出租车司机。他可能比品牌总部更懂个中滋味。我们吃瓜看戏,谁管大幕拉不开,反正这年头,换车比换老板还靠谱。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