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发声:充电桩“无差别开放”,比亚迪小米笑赢了?

“所有充电桩必须对外开放”?别慌,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最近一条消息在车圈炸了锅: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发文,要求新能源车企自建的大功率充电设施“原则上应无差别开放”。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不少自媒体直接喊出“比亚迪、小米赢麻了”,仿佛这俩品牌一夜之间成了政策最大受益者。

但各位车友,咱先别急着下结论。政策原文说的是“原则上应”,不是“必须强制”;是“指导性意见”,不是“红头文件”。 这中间的弹性空间,大得很。而且,真要细究起来,这场所谓的“充电桩革命”,赢家到底是谁,还真不好说。

蔚来、理想、小鹏:不是“躺枪”,是早有准备

先说一个事实:目前自建充电桩最多、布局最激进的,是蔚来。 截至7月初,蔚来自建充电站超5100座,充电桩近2.9万个,几乎是第二名理想的两倍。但有意思的是,李斌早就公开说过,蔚来充电桩服务第三方车主的比例高达80%。 这意味着,蔚来早就不是“自家专用”了,它本质上已经是一个“公共充电网络”,只是挂着“蔚来”的牌子。

我去年开朋友的特斯拉去川西,半路没电,靠的居然是蔚来的换电站撑回来的。你说这算不算“无差别开放”?早就实现了。

再看小鹏,它的超充桩也一直是对外开放的,APP里直接能搜到、能用。理想呢?部分开放,5C超充暂时只支持自家车型,但这更多是技术协议问题——你车不支持800V高压平台,就算开放了你也用不了。

上面发声:充电桩“无差别开放”,比亚迪小米笑赢了?-有驾

所以你看,所谓“被迫开放”,对这些新势力来说,更像是“顺势而为”。 他们建桩本就不完全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品牌粘性。现在政策鼓励开放,反而给他们一个“名正言顺”接入更大生态的理由。

比亚迪、小米:真“赢麻了”?未必

那为什么有人说比亚迪、小米赢了?逻辑是这样的:它们没怎么自建公共充电桩,省下了巨额投入,现在别人还得把自己的桩开放给它们的车主用——这不是躺着享福吗?

听起来很美,但现实没那么简单。

先说比亚迪。它确实没大规模自建超充网络,但这不代表它没布局。 比亚迪走的是“合作+家用”路线。它和特来电、星星充电这些第三方平台深度合作,同时为车主免费送家充桩。对大多数城市用户来说,家充解决了80%以上的补能需求,公共桩只是补充。

而且,比亚迪的“神店模式”——4S店+社区服务点——本身就具备快速部署充电设施的能力。它不是不做,而是不做“面子工程”,只做“实效基建”。

再说小米。小米汽车刚上市,SU7的用户手册里明确写了:支持国家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主流运营商的直流快充。小米没建桩,但它从设计之初就确保了“兼容性”。它的优势不是“蹭别人的桩”,而是“我的车在哪都能充”。

但问题来了:第三方桩的体验,真能比得上自家桩吗?

上面发声:充电桩“无差别开放”,比亚迪小米笑赢了?-有驾

我试过开着某新势力的车去第三方桩充电,扫码、登录、跳转APP、支付,一套流程下来10分钟过去了,充电才刚开始。而用自家APP,一键启动,还能远程查看排队情况、预约充电时间。这体验差距,不是“能充上电”三个字就能抹平的。

充电桩的本质:不是“电”,是“服务”

很多人把充电桩当成“加油站”来看,觉得谁桩多谁赢。但我想说,充电桩的本质,不是“供电”,而是“服务生态”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蔚来车主去换电站,不只是换个电池,还有工作人员帮你洗车、加玻璃水,甚至递杯咖啡。这叫“仪式感”。

理想车主在超充站,可以进休息区看电影、吃零食,孩子有游乐区。这叫“家庭友好”。

保时捷、奔驰的超充站,装修得像咖啡馆,座椅是真皮的,空调恒温。这叫“高端体验”。

而你在高速服务区,顶着大太阳排队两小时,充上电发现功率只有60kW,旁边还停着一辆燃油车占位……这叫“补能焦虑”。

上面发声:充电桩“无差别开放”,比亚迪小米笑赢了?-有驾

所以,车企自建充电桩,建的不是“电桩”,是“用户归属感”。就像苹果不靠配件赚钱,但AirPods和MagSafe必须做得极致,因为这是生态闭环的一环。

开放之后,竞争会更激烈,而不是更轻松

现在政策鼓励“无差别开放”,听起来是公平了,但实际可能加剧竞争。

想象一下:未来所有品牌的超充桩都能互相使用,那车主选车时会怎么想?

“这车充电快,但桩少,排队久。”

“那车桩多,但经常故障,服务差。”

“这车虽然桩不多,但每次充电都送积分,还能换洗车券。”

最终拼的,还是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上面发声:充电桩“无差别开放”,比亚迪小米笑赢了?-有驾

就像手机行业,现在所有安卓手机都能用同一个快充协议了,但你买不买,还是看品牌、看系统、看拍照、看手感。

所以,对比亚迪和小米来说,政策开放不等于“躺赢”。相反,它们可能面临更大压力:别人有桩有服务,你啥都没有,光靠车好看、价格低,能撑多久?

我已经听到一些小米车主抱怨:“SU7是好车,但附近没有专属超充站,长途出行还是有点慌。” 这种“补能焦虑”,不会因为政策开放就消失。

真正的赢家,可能是“第三方+车企联盟”

我们不妨大胆预测一下未来格局:

头部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继续扩大自建网络,但会通过“积分兑换”“会员权益”等方式优先保障自家车主体验,开放给外品牌更多是“引流”和“生态合作”。

传统大厂(比亚迪、吉利、长安):走“合作+定制”路线,和第三方平台联合建桩,打上自家品牌,既省钱又提升形象。

上面发声:充电桩“无差别开放”,比亚迪小米笑赢了?-有驾

新入局者(小米、零跑、哪吒):短期内依赖第三方网络,长期可能会联合几家中小品牌搞“充电联盟”,分摊成本。

第三方运营商(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受益最大。政策推动下,更多车企愿意接入他们的平台,数据、流量、用户都在向他们集中。

未来的充电网络,很可能是一个“混合制”:车企品牌桩 + 第三方公共桩 + 高速路网桩,三者共存,互联互通。

用户到底想要什么?我问了三位真实车主

蔚来车主老张(35岁,程序员):“我买蔚来,一半是因为车,一半是因为充电方便。现在开放了也好,说明我用的桩更‘值钱’了,生态更大了。”

比亚迪车主小李(28岁,教师):“我没指望车企给我建桩,家里有车位,装个家充桩就够了。只要高速上能充上电,我就满意。”

小米车主小王(32岁,设计师):“SU7的续航没问题,但我希望小米早点建几个‘品牌超充站’,至少让我感觉‘被重视’。”

上面发声:充电桩“无差别开放”,比亚迪小米笑赢了?-有驾

你看,需求是分层的。有人要效率,有人要便利,有人要归属感。

最后说点大实话

充电桩“无差别开放”,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它标志着新能源汽车从“野蛮生长”进入“精细运营”阶段。以后车企拼的,不再是“我建了多少桩”,而是“我的用户充得爽不爽”。

对消费者来说,这是好事。选择更多,体验更好,价格更透明。

但也要清醒:别以为政策一出,充电就再也不用排队了。 高峰期、节假日、热门路线,资源紧张是常态。真正的解决方案,是“多建 + 智能调度 + 家充普及”。

至于比亚迪和小米是不是“赢麻了”?我只能说:短期看是省了钱,长期看,服务短板迟早要补。

毕竟,用户不会因为你“没建桩”就原谅你充电慢。

上面发声:充电桩“无差别开放”,比亚迪小米笑赢了?-有驾

互动时间:

你希望自家品牌的充电桩对外开放吗?为什么?

你更看重“充电速度”,还是“充电体验”?

如果让你选,你愿意为“专属超充服务”多花1万块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一一回复。

顺便说个花絮:上周我去试驾新款极氪001,充电时遇到一位特斯拉车主,他居然在用极氪的500kW超充桩……工作人员说:“协议打通了,能用就行。” 嚯,这不就是“无差别开放”的现实版吗?

上面发声:充电桩“无差别开放”,比亚迪小米笑赢了?-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