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它的创始人在国内有没

看一个品牌可不可靠,看它的老板在国内有没有资产就知道了,这话虽然糙了点,但细琢磨还真有点道理。

最近哪吒汽车和小米汽车闹得沸沸扬扬,正好印证了这句调侃。

哪吒前CEO张勇离职前办了英国签证,现在人还在伦敦飘着;小米汽车则被骂成"抄袭惯犯",网友直言"买这车等于拿命开玩笑"。这两件事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其实都暴露了国产新能源车发展中的深层问题。

先说哪吒这事儿。张勇去年12月卸任CEO时,公司已经深陷泥潭——三年亏了180亿,今年1月国内销量暴跌到110辆,三大工厂全停摆。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前脚刚卸任,后脚就办了英国签证,现在被曝人在伦敦。虽说张勇自己解释说是"四处奔波融资",但普通老百姓哪管这些场面话?网上早炸开了锅,有人说"老板都跑路了,谁还敢买这车",还有人翻出他名下20多家关联企业,说这些公司早成了空壳。更扎心的是,哪吒的经销商们举着横幅堵在工厂门口讨说法,说打了全款的车子根本没发,自己反倒被银行追债。这场景要是搁普通消费者身上,谁不得寻思:这公司还能活过明年?

再看看小米这边的情况。自从雷军喊出"对标保时捷"的口号,争议就没断过。上汽副总俞经民直接开喷:"抄袭保时捷真不要脸!"这话虽然难听,但网友翻出小米SU7的设计团队——宝马、奔驰出来的设计师确实扎堆,外观看着确实有保时捷那味儿。更有人翻出旧账,说小米手机就爱搞"致敬"设计,造车估计也改不了这毛病。不过也有支持者说,小米把高端车价格打下来了,21万就能买到保时捷同款设计,这不是造福消费者吗?两边的骂战从微博吵到车友群,连保时捷中国总裁都下场说"好的设计心有灵犀",硬是把汽车设计上升到艺术共鸣的高度。

要说这两家车企的困境,其实反映的都是新能源车行业的集体焦虑。哪吒的问题在于战略摇摆——早期靠低价网约车打开市场,后来硬要转型高端,结果哪头都没讨好。哪吒S和GT两款高端车月销加起来不到三位数,反倒把原本的性价比优势丢了。更致命的是资金链断裂,现在拖欠员工补偿金近4亿,离职员工股权都退不了。而小米的问题更复杂,既要维持"性价比"人设,又想装高端科技范儿。SU7虽然交付量冲到月均万辆,但智驾系统频频翻车,有车主吐槽自动泊车怼柱子,高速上智驾直接罢工。更别提后排空间小得像板凳,坐垫短得长途要命,这些细节劝退了不少家庭用户。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争议何尝不是行业进步的代价?十年前国产车还在学合资品牌造发动机,现在新能源赛道上,中国品牌已经敢和特斯拉叫板。哪吒虽然现在焦头烂额,但人家去年可是新势力销冠,说明市场还是认可过它的产品力。小米汽车上线三个月能卖4万多辆,证明老百姓不是完全不买账。关键是要找准定位——是继续走"价格屠夫"路线,还是老老实实搞技术研发。就像网友说的:"你要是真能抄出个保时捷的灵魂,我倒愿意买单;可要是光有个壳子,迟早得翻车。"

说到底,买车这事就像谈恋爱,光看脸不行,还得看内在。哪吒现在的问题是"人设崩塌",小米的争议是"德不配位"。但换个角度想,要是没有这些争议,国产车哪来的进步动力?当年国产手机不也被骂山寨,现在不也出了华为、小米这样的品牌?新能源车的路还长着呢,咱们消费者既要擦亮眼睛,也得给点耐心。毕竟,连特斯拉当年也是踩着无数失败者的尸体才走到今天。

最后抛个问题给大家:你觉得买车该不该看老板的资产情况?要是雷军、张勇这些企业家都把资产转移到国外,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品牌不靠谱?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看它的创始人在国内有没-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