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Z900更战斗,本田CB1000 SP国内上市,售价128800元。光从外表看,这车就像哪天从热血漫画里走出来的,线条硬朗,车尾上翘得像在比谁更飙。你手边那TA,好几次在信号灯前盯着它看,车辆剪影已经成为我在追随的目标。我记得,一位朋友说:这车看着就能打,会不会太激进?我当时就笑:要不然,谁买得起这种激烈的外观?还真不便宜。
我这就想问:其实本田的比赛,早就从110左右的排量向高端偏走了。你估算一下,海外版本的1000cc排量,最大马力大概在180左右(估算样本少),而国内的这台调校成了92马力(估算/体感),你觉得,是为了符合政策还是愧于战斗出身?
说到动力,我当时试车那天,发动机声浪穿过耳朵,像极了我小学时那台大自行车的铃声,只不过这次叫得更有气势。它用的是CBR1000RR家的直列四缸,调校细节我猜,像是两个房间的灯泡调亮一点,光线更亮了点,但不至于刺眼。其实我一直在想:是否真需要那么高的马力?我另外还想到,衡量一辆街车的实用性,不光看燃油表和动力,还看调校是否顺畅。
这车配备了滑动离合器,换挡感很轻,那种仿佛手指在滑过浆果的感觉,保证你在山路或赛道上无忧。我在调研中发现,滑动离合的出现,有点像买车的人用保险套——听说很安全,但有些人其实嫌麻烦(我也不免想:是不是用得不熟?)。它的油耗官方统计是5.44L/100km,算下来,满油大约能跑370公里,给我点儿感觉,公升级车型这表现还算可以。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拍的车标志,角度很奇怪,像是拍错了,但细看,反倒觉得车的线条在阳光下非常讨喜。
这台车的操控,调校上更偏跑车一点:车架和摇臂用轻量化材料,车重控制在200kg,操控感我觉得就像你拿到一支劲枪,轻松挥洒。它的前减震由Showa提供,有点像细腻的手感,能快速识别路面细节;后气囊减震能调节阻尼,按需调整,适合多变的城市和山路。刹车用的Brembo,双活塞卡钳,那感觉就像拉弦一样,稳得一批。
你知道,这种配置,成本一定不低吧。比方说,单是它的Brembo卡钳,国内采购可能就得花掉一两万,科研调校,反复试验,像是在做一次精密手术。配合六挡变速箱,想象一下那轮换的顺畅度,就像弹钢琴一样顺手。我猜——这台车的技术成本比例,可能占售价的20%(这段先按下不表),算得不算太离谱。
我记得一个销售跟我说:你看,价格对得起这车的配置,实用性和视觉冲击都到位。可是我会心一笑,它比Z900贵出这么多,不只是配置堆砌,更多的是那份本田的调性——不走极端,不求最狠,只求刚刚好。其实我一直在想,为什么非要用那么激进的外观?是不是有一种我就是要站在潮头的感觉。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一直在琢磨:这车的市场定位,是不是就像那个喜欢打群架的年轻人,有点拼,有点叛逆?又或者,它只是在告诉你:我比你更快、更酷?很多人会在用车上纠结:这个外观划不划算?这个价格,值不值得?你会考虑买它吗?还是说,更喜欢那种稳重一点的款式?
而我真心好奇——你觉得,这相较于Z900,那种街车的战斗精神还在吗?Z900可能更平衡、更舒服一些,但这台CB1000SP,给人的感觉就像是那天见到的街头巷尾的猛男,随时准备冲突其实不得不说,越是激烈的外观,越容易让我想到:它是不是平时被调校得更硬一些,过弯时才那么敏感?我不知道是不是错觉,但脑海中浮现出一种可能:其实调校更硬的悬挂,是为了追求更激烈的驾驶感受。但这,又会不会让日常骑行变得有点甜头难以下咽?
这个价位,买这样一台街车,还真不简单。你要么喜欢那种打雷闯劲的感觉,要么另有所图。就像是街角那个骑车回家的家伙,他说:今天路上开得挺顺,空调关了,风扇挺给力。——你或许不用拼个你死我活,但这车在视觉和性能上,都是迎合那么一瞬间的激情。
说完这,我突然觉得:比Z900更激进的,只是表面的硬气。是不是还得看驾驶者怎么去理解它的灵魂?我也在想,未来的某天,这股年轻的血液,会不会最终让本田放开手脚,走上一条更疯狂的新品路?其实我没细想过,这个猜测有点不靠谱,但偶尔想象一下,也挺有趣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