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马自达CX-5的消息最近传得挺厉害,重点就是配置提上去了,价格可能还要降,听说要卖到18万以内。
这事挺好玩的,因为马自达在我心里一直是个“犟脾气”,有点技术宅的清高。
我身边开马自达的朋友,一聊天就是什么“人马合一”的操控,什么“创驰蓝天”发动机多厉害,总是一副你们不懂的样子。
他们买车,就是为了那种纯粹的驾驶感,对大屏、智能座舱这些东西,基本都看不上。
我有个哥们儿去年刚买了台老款CX-5,那时候我们坐他车里,都开玩笑说这内饰设计简直是上个世纪的。
中控屏幕小得不行,跟现在国产车动不动就一整块大屏比,看着就像个老式收音机。
后排空间更是他的心病,个子高点的人坐进去,膝盖就顶着前面,跑长途特别难受。
可他当时还挺硬气,说“开车的人才不管后排”,好像在为自己的选择辩护。
结果现在新款一出来,我马上把消息发给他了,他好半天没说话,我猜他心里肯定不舒服。
新款CX-5别的先不说,光是轴距加长40毫米,就直接戳中了老车主的痛点。
这40毫米听着不多,但对后排的人来说,就是从“憋屈”到“舒服”的巨大变化。
马自达这么一搞,好像一下子开窍了,开始琢磨中国家庭到底需要什么。
更让我觉得马自达这次是豁出去了的,是那个15.6英寸的中控大屏。
这简直是把自己过去说的话给推翻了。
以前马自达的设计师老说,大屏幕会影响司机开车,不安全,所以他们一直用小屏幕加实体按钮。
现在倒好,直接给你装了块跟笔记本电脑差不多大的屏幕,这变化也太大了。
不过说真的,这也不能怪马自达。
现在你去随便哪家店看车,销售一上来介绍的肯定有“我们这块大屏幕”。
别说20万的合资车了,就是10万块的国产车,大屏幕都是基本配置。
市场都这样了,你再坚持你的小屏幕,那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市场才不管你有什么情怀,只看你卖得好不好。
动力系统的改变也很有意思。
马自达过去对自家的自然吸气发动机特别自信,总觉得能把这东西做到最好,对油电混动这种技术好像兴趣不大。
但这次,2.5升的油电混动系统直接就用上了,200马力的动力,油耗还能做到6升以内。
现在油价多贵,大家心里都清楚。
一个既有劲又省油的方案,谁不想要?
我开过不少日本品牌的混动车,那套东西确实不错,在城里开特别省油,起步也快。
如果马自达这套混动真能做到宣传的那样,那肯定很受欢迎。
最让人心动的还是价格。
有消息说起步价可能不到18万。
这几年合资车的日子真的不好过,国产车从技术到设计再到价格,把它们逼得够呛。
合资车再不放低姿态,就真的没法玩了。
我一个在合资4S店的朋友就跟我说,现在卖车太难了,价格不降到位,根本没人来看。
马自达这么做,可以说是没办法的办法。
但问题也来了,一个不再“固执”的马自达,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马自达吗?
它以前在汽车圈里是个很特别的存在,像个不跟着大家走的独行侠。
别人都搞涡轮增压,它就研究自然吸气;别人都比谁屏幕大,它就强调开车的感觉。
这种坚持,让它有了一批很忠实的粉丝。
现在,这个“独行侠”好像也开始懂人情世故,变得会变通了。
它学会了满足市场,学会了给消费者想要的大空间、大屏幕和低油耗。
从做生意的角度看,这肯定是正确的选择。
公司总要活下去,要赚钱,不能光靠理想过日子。
只是对那些老粉丝来说,心里可能有点不是滋味。
他们喜欢的,可能就是马自达身上那股不妥协的劲儿。
现在这种特别的感觉没了,换来的是一堆很实在的配置和数据。
这就好像你一直喜欢的一个小众歌手,突然有一天火了,开始唱流行歌了,虽然他人气高了,但你总觉得少了点原来的味道。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品牌的个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对于一个普通买车的人来说,花自己的钱,买一辆更舒服、更实用、更省钱的车,这没什么不对。
谁会在乎这个牌子背后有什么故事?
我们买的是一个工具,一个让生活更方便的东西,不是买一个精神寄托。
汽车市场就是这么现实。
曾经的硬汉,为了生存,也得学会低头。
也许马自达只是想通了,先把车卖出去,才有资本去谈别的东西。
如果新款CX-5真能用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价格上市,你会为这份“实在”掏钱,还是会怀念那个曾经有点酷的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