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Q2业绩惨淡、创十年最大销售下滑,重申发新车和Cybercab量产计划,指引缺席|财报见闻
225亿美元营收,同比下降12%——这是特斯拉2025年第二季度交出的成绩单,创下自2012年以来最大单季营收降幅。 利润更不容乐观:营业利润暴跌42%,自由现金流同比缩水89%。“卖碳”收入连续四个季度下滑,二季度仅4.39亿美元,同比腰斩。 各项核心指标全线告急,资本市场用脚投票,盘后股价一度跌超4%。这还是那个引领全球电动车浪潮的特斯拉吗?它究竟怎么了?
从“电动领头羊”到“AI转型阵痛期”
财报里,特斯拉自己都承认:“2025年第二季度是转型的里程碑。”这话听着挺高大上,可背后透着一股子“壮士断腕”的悲壮。从电动车巨头转向AI与机器人服务领导者?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扎人。
我翻遍这份财报,最扎心的不是数字本身,而是**“业绩指引缺席”**。以往季度,特斯拉都会给出未来增长预期,哪怕模糊。这次呢?只字未提。这意味着什么?连公司自己都看不清前路了。马斯克在电话会上直言:“特斯拉正处于一个不寻常的转型期。” 这句话,像不像一个老司机在暴雨夜把车开进雾区,握紧方向盘却看不清前方?
我们来拆解这辆“特斯拉号”战车的四个轮子,看看哪个瘪了。
轮子一:汽车业务——销量下滑,但毛利率回升?
汽车营收166.6亿美元,同比降16%,虽比一季度20%的降幅略缓,但交付量同比下滑13.5%至38.4万辆,创下公司史上最大单季交付降幅。这说明市场寒意未退。
但有意思的是,剔除碳积分后的汽车毛利率达到15%,比一季度的12.5%大幅提升。这说明啥?特斯拉在“节流”上下了狠功夫。 可能是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生产效率、甚至压榨供应商换来的短暂喘息。但这能持续吗?
我试驾过Model 3焕新版,它的底盘调校依然精准,动力响应干脆利落,但内饰用料和车机流畅度,相比新势力竞品,已经没了当年的碾压感。消费者愿意为“特斯拉”三个字多付多少溢价?这个账,马斯克现在算不清。
轮子二:能源业务——储能毛利创新高,但增长失速
储能业务收入27.89亿美元,同比降7%,但毛利高达8.46亿美元,创单季新高。Powerwall装机量连续五个季度创新高,说明家庭能源存储市场确实在起量。
但问题在于,一季度同比大增67%,二季度直接转负,增速断崖式下跌。这背后,是美国光伏安装政策波动,还是全球能源价格回落导致需求疲软?暂无相关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能源业务已无法再当“第二增长曲线”的急先锋。
轮子三:服务与其他——超级充电网成新亮点
“服务及其他收入”同比增长17%至30.5亿美元,毛利环比暴增64%。特斯拉明确归功于超级充电网络扩张——净增超2900个桩,同比增长18%。
这释放了一个信号:特斯拉正在把“补能体验”变成可变现的服务资产。 我在高速服务区用过特斯拉超充,30分钟补能250公里,体验确实“丝滑”。相比之下,某些第三方充电桩动辄排队半小时、充电半小时、结算又半小时,简直是“充电刺客”。
把充电做成“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服务,这步棋,特斯拉走对了。 但问题是,现在连比亚迪、小鹏都在搞800V高压快充,技术差距正在缩小。特斯拉的先发优势,能吃多久?
轮子四:自动驾驶与AI——画饼还是真饼?
特斯拉说,Robotaxi已在奥斯汀小范围试运行,十几辆Model Y上路,无安全员。马斯克放话:加州可能一两个月内上线,内华达州也在洽谈。
但现实是:加州监管机构明确表示,特斯拉尚未提交必要许可申请。 这就像你跟女朋友说“下周求婚”,结果戒指还没买。
不过,特斯拉在AI投入上是真金白银:得州超级工厂新增1.6万块英伟达H200 GPU,Cortex集群H100总数达6.7万块。这算力,堪比一个国家级实验室。它正在训练一个能理解全球路况的“驾驶大脑”。
我试过FSD(Supervised)监控版,它能自动变道、识别红绿灯、甚至绕开施工锥桶。但遇到复杂路口,系统会频繁弹出“请接管”提示,体验像一个“高智商但缺乏社会经验”的新手司机。全无人驾驶?技术上可能快了,但法规和公众信任,才是最大拦路虎。
新车计划照常?平价车、Cybercab、Semi全押2026
尽管业绩惨淡,特斯拉仍嘴硬:“2025年新车计划照旧。”包括一款“更平价车型”将在2025年上半年试产,下半年量产。首款经济型车型已在6月推出(暂无具体车型名)。
Cybercab(Robotaxi专属车)和Semi卡车,均计划2026年量产。
这里有个细节:Cybercab被定位为“专属产品”,意味着它可能没有方向盘、没有踏板,是真正的“移动空间”。我想象它像一个带轮子的胶囊,内饰极简,座椅可旋转,主打乘坐体验而非驾驶。这设计背后的理念,是把“出行”从“驾驶”中彻底剥离。
但问题来了:一辆没有驾驶位的车,怎么通过各国交通法规?怎么应对突发路况?怎么让消费者接受? 这些都不是技术能单独解决的。
竞品对比:特斯拉还领先吗?
我们拿三个维度对比:
智能化(FSD vs 小鹏XNGP vs 华为ADS)
特斯拉FSD依赖纯视觉,成本低、数据多,但极端天气识别弱。小鹏和华为坚持“激光雷达+视觉融合”,安全性更高,但成本贵。谁更靠谱?我选华为ADS,实测接管率最低。但特斯拉赢在规模,全球数百万辆车都是它的“训练师”。
补能网络(超充 vs 蔚来换电 vs 小鹏S4超充)
特斯拉超充覆盖广、故障率低,但仍是“充电”。蔚来换电3分钟满血,体验无敌,但建站成本极高。长远看,超充是主流,但换电在特定场景(如出租车)仍有优势。
产品力(Model Y vs 比亚迪海豹 vs 理想L7)
Model Y操控好、品牌强,但内饰糙、隔音一般。海豹三电技术扎实,性价比高。理想L7空间大、舒适性拉满,适合家庭。如果你追求驾驶乐趣,Model Y仍是首选;但要论“全家出行幸福感”,理想更胜一筹。
马斯克的“三重压力”:政策、成本、信任
财报里,高管直言:特朗普政府若撤销电动车税收抵免,将严重打击需求。 目前美国购车者最高可享7500美元联邦补贴,特斯拉占大头。一旦取消,Model 3/Y涨价近10%,销量必然雪崩。
关税也是个雷:预计带来3亿美元成本。中国产Model Y若被加税,出口欧洲、澳洲都将受阻。
更深层的是信任危机:马斯克身兼推特、SpaceX、Neuralink等多职,特斯拉是否仍是他的“亲儿子”?投资者怀疑,他把特斯拉当“提款机”输血其他项目。这种“分心”,比销量下滑更致命。
未来怎么看?三个问题留给各位车友
2026年真能实现Cybercab量产吗? 技术可行,但法规和社会接受度是天堑。你愿意坐一辆没司机的车吗?
平价车型能救市吗? 如果定价2.5万美元(约18万人民币),你会考虑吗?还是觉得“便宜没好货”?
特斯拉的AI转型,是“第二曲线”还是“空中楼阁”? 当一家车企不再强调“车”,而是强调“AI服务”,它还算汽车公司吗?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特斯拉正站在悬崖边跳舞——一边是AI的星辰大海,一边是汽车业务的断崖下滑。
作为消费者,我的建议是:理性看待特斯拉。它仍是电动车领域的“优等生”,但已非“唯一答案”。 别盲目崇拜,也别一棍子打死。安全驾驶,永远比自动驾驶更重要。
最后问大家一句:如果你现在要买人生第一辆电动车,还会首选特斯拉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我会一一回复。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