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聊一个话题,就是感觉路上的绿牌车越来越多了,以前大家买车首选的燃油车,现在好像没那么吃香了。
这种感觉到底是不是真的?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深入到汽车销售的第一线,去听听那些每天都在跟消费者打交道的销售人员,他们口中的市场究竟是什么样的。
通过走访和了解,几位来自不同国产品牌的销售人员,为我们拼凑出了一幅当前燃油车市场的真实图景。
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些曾经的明星车型现在面临的处境。
以吉利星瑞为例,这款车刚上市的时候,凭借着越级的动力和不错的底盘素质,吸引了一大批追求驾驶品质的消费者。
一位销售人员回忆说,那时候很多中年客户,特别是需要经常跑长途的,非常青睐星瑞。
他们对新能源车心存疑虑,担心续航问题,也对电池技术的可靠性不太放心,觉得还是传统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最踏实。
然而,时过境迁,现在主动到店里来看星瑞的客户明显减少了。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深刻,因为市场上出现了新的选择,那就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像比亚迪的秦PLUS DM-i和汉DM-i等车型,它们既可以用电满足日常城市通勤的低成本需求,又能烧油应对长途旅行,彻底解决了用户的“里程焦虑”。
当这些中年客户发现,有一种车既能省油,智能化配置还更高,体验更时髦,星瑞原有的“长途利器”这个标签就显得不那么耀眼了。
那么,现在都是谁还在买燃油车呢?
根据销售们的观察,主要可以分为几类人。
第一类是初次购车的年轻人,他们的预算往往比较有限。
比如广汽传祺的影速、长安的CS系列和逸动,这些车型的购买者大多是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买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上下班代步。
他们对车辆的要求非常务实,核心诉求就是皮实耐用、别出什么大毛病。
至于车机是否流畅、有没有高级的辅助驾驶功能,他们并没有那么在意。
在他们看来,经过市场多年检验的燃油车技术成熟,是一种稳妥、不会出错的选择。
但这块市场也并非高枕无忧,因为像五菱缤果、比亚迪海鸥这样价格亲民的纯电小车,正以极低的用车成本和灵活的城市驾控体验,强势争夺着年轻人的第一辆车预算。
第二类是品牌的老用户,他们对某个品牌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结。
一位在奇瑞工作多年的销售就表示,来看艾瑞泽和瑞虎系列车型的,有不少都是开了好几年奇瑞的老车主。
他们对这个品牌的品质有信任感,现在手头宽裕了,想换一辆更好的车,但预算又不是特别充足,希望“花小钱办大事”。
这些客户其实也了解新能源车,甚至会去隔壁的新能源展厅体验一番,对那些科技感十足的大屏幕和语音交互功能感到新奇。
但最终,很多人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他们熟悉的品牌这里。
他们嘴上说着“还是烧油的车开着放心”,这背后其实是一种长久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和对未知事物的天然规避。
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体现在像哈弗大狗这样的个性化车型上。
销售人员形容大狗的客户群体非常“两极分化”。
一种是真正的粉丝,他们经济条件优越,可能从事设计、文化等行业,有较高的学历和审美追求。
他们买大狗,不是为了代步,而是为了彰显个性和生活态度,图的是一种“玩乐”的属性。
而另一种,则是对价格极度敏感的消费者。
他们可能对大狗的设计并没有多大感觉,选择它纯粹是因为在当时的优惠力度下,这辆车的性价比显得特别高。
他们会拿着计算器跑遍全城的4S店,谁家便宜就买谁家的。
这种现象说明,在当下的燃油车市场,要想生存下去,要么就得有足够独特的卖点来吸引特定的圈层,要么就只能投身到残酷的价格战中去,试图走中间路线的普通产品,生存空间正变得越来越小。
综合来看,燃油车并非完全卖不动了,而是它的消费群体正在被不断细分和压缩,购买理由也变得越来越单一。
它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需求的“万金油”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燃油车如今的困境?
销售们普遍认为,他们正面临着内外的双重夹击。
对内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一位销售苦笑着说:“现在的市场太卷了。以前高高在上的合资品牌,像大众朗逸、速腾,现在动不动就给出三四万的优惠,价格都快跟我们国产车贴身肉搏了。客户一来就拿合资车的价格来压你,我们很难招架。更不用说,国产品牌之间为了抢客户,也是杀得眼红,价格战一轮接着一轮。”这种内耗导致单车的利润被压得极低,经销商为了生存,只能想方设法让客户购买保险、办理分期或者加装精品,这无疑又会降低客户的购车体验,形成恶性循环。
而对外的压力,则来自于新能源汽车的“降维打击”。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攀升,2024年4月份,这一数字甚至一度突破了50%,这意味着新车市场已经有一半是新能源车的天下了。
特别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品牌,打出“电比油低”的口号,直接将插电混动车型的价格拉到了传统燃油车的腹地。
当一款配置更高、用车成本更低、还能上绿牌的新能源车,卖得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还便宜时,消费者的天平自然会倾斜。
客户从新能源展厅逛一圈回来,往往会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你们这车屏幕这么小,连个智能驾驶辅助都没有,还费油,凭什么卖一个价?”面对这样的灵魂拷问,燃油车销售常常感到无力。
除了市场竞争,燃油车自身产品力的“原地踏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位销售人员坦言:“我们卖的燃油车,产品更新迭代太慢了,一年小改款,三年大换代,但核心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三大件基本不变,改来改去就是换个中网、加个轮毂样式。你再看看人家新能源车,几个月就进行一次OTA在线升级,车机系统越来越智能,功能越来越多,感觉车是活的,能不断成长。我们的车一出厂就定型了。”这种产品理念上的代差,让追求新鲜感和科技体验的年轻一代,从一开始就没把燃压车放在首选清单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燃油车就彻底没有未来了。
在广大的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地区,充电设施依然不完善,人们的出行半径更大,对长途行驶的刚性需求更强,在这些地方,燃油车依然拥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而且,我们必须看到,那些身经百战的中国传统汽车巨头,如吉利、长城、长安等,并没有坐以待毙。
它们早已洞察到市场的变化,并投入了巨大的资源进行转型。
吉利推出了银河系列,长安打造了深蓝和启源,长城也有哈弗的枭龙系列,这些新的新能源产品线正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并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这说明,这场汽车行业的变革,并非简单的“油”与“电”的对决,而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在技术路线、产品思维和用户服务上的一次全面升级。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燃油车时代的辉煌,还是新能源时代的崛起,都是中国汽车工业不断向上、走向强大的坚实足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