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秒加速没必要,余承东揭穿部分国产电车底盘技术浮夸现象
谁能想到,一句“在城市里漂移很愚蠢”竟然把新能源车企们的“信仰加速”直接怼回了起跑线。
余承东的公开发言,像是一记闷棍,砸在了那些喜欢用零百加速刷存在感的品牌脸上。
可是话说回来,市面越来越多的电车,拼的是速度还是安全?
这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
这两年国产电车的宣传套路都很像——2秒、3秒加速,仿佛谁慢了就不是新时代的产品。
但真有多少人会在城市跑道上来个起步冲刺?
我身边不少开新能源的朋友,最常用的功能反而是各种辅助驾驶和舒适配置,对百公里加速根本不关心。
毕竟堵车的时候,加速再快也只能跟着前面的货车慢慢挪。
电动车的结构确实带来了底盘新玩法。
发动机、变速箱、油箱都没了,设计师手里突然多了不少空间。
大电池像块秤砣一样压在底部,车重心变得低,过弯也不容易侧翻。
这几年你随便看一款二十万出头的国产电车,前双叉臂、后五连杆、铝合金副车架好像成了标配。
空气悬挂、电磁减震这些从前四五十万以上才有的配置,现在也开始出现在普通车型上。
但这些“堆料”的底盘,真的能和几十年沉淀下来的德系底盘技术媲美吗?
说实话,国产品牌在底盘调教上还是有点欠火候。
大马力如果没有靠谱的动态控制,车身稳不住,安全就是空谈。
前些年大家都说“开宝马坐奔驰”,不是没有原因。
德系在高速稳定性和底盘扎实度上,确实有过硬的传统,德国不限速高速不是吹出来的。
现在看国产电车,硬件配置拉满,调校却还未完全到位。
有些新势力品牌在底盘和安全技术上确实有突破,但整体来看,行业水平参差不齐。
归根结底,安全才是“快”的前提。
别以为加了空悬、多连杆就能万事大吉,软件算法、机械可靠性都得跟上。
就像特斯拉早期的自动驾驶一样,硬件先行,软件慢慢完善,谁都不敢拍胸脯说一步到位。
其实,电车底盘的话题,背后还藏着消费者认知的变化。
以前大家买车看动力,现在更多人想知道,这车遇到紧急情况能不能稳住,刹车能不能跟上,碰撞测试过没。
要说电车颠覆油车,是结构优势带来的底盘红利,也是智能技术进步的结果,但技术积累和安全底线,才是行业真正的分水岭。
余承东的话,表面上是怼速度控,实际上还是在提醒整个行业别玩虚的。
国产电车未来想和德系、美系、日系一较高下,底盘功夫还得下苦功。
眼下比加速快,过几年可能就要比谁能在极端路况下不掉链子。
堆配置容易,做底蕴难,这道题可不只有国产品牌在答,全球车企都在答。
说到底,安全感才是车企最后的底气。
你说2秒加速到底值不值?
我觉得还真不如一个扎实靠谱的底盘来得实际。
有时候热闹一场,回头看看,谁还记得那几秒的数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