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灯光明亮得有些刺眼,空气里混杂着新塑料、旧咖啡和一丝紧张气氛。每位技师都像在解一道难题,一边擦着工具,一边偶尔用余光瞄向那扇不断有人进出的办公室门。门里正上演的,是季度财报披露后的首场“加班会议”:理想汽车连续第11个季度盈利,净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负0.4%,环比增长69.6%,数据漂亮得像件新制服,但会场里却没人庆祝。啤酒箱依然封着,饼干也没人抢,气氛中唯一的香气,可能是危机感。
如果你是李想,此刻会怎么想? 你会不会下意识回忆刚踏进市场时的那些咬牙切齿的账本?抑或已经习惯抬头观天,盯住下一场暴雨?盈利,难道真的代表了安全?
让我先把现场的证据链理一理——虽然不会像法医那样分析毛发和血迹,但也得按照流程来:二季度销量比一季度多了近30%,利润保持稳定,靠的是增程系列打下的基础。这条赛道看似宽敞,实则暗流涌动:问界、岚图、领克银河等品牌在长续航增程插混里迎头追赶;而理想的纯电新品——i6、i8——还要直面小米 YU7、乐道 L90、特斯拉 Model Y L等纯电爆款。数据显示,市场份额爬坡的速度永远追不上对手新品发布的频率。盈利的背后,是一场信息密集、节奏急促的生死斗。
李想并不打算靠睡前数钱获得安稳。i6要在9月底上市,目标直指20-30万纯电SUV市场。这个价位区间,放在两年前还算肥沃,现在已变成硝烟四起的地毯式扫射区。李想的自信源自设计、空间、续航、AI算法,却不得不承认:“我们这次要全面做舆情防御了。”归根结底,新车上市的不确定性,往往取决于:1)用户需求被谁定义,2)谁能更快解决痛点,3)谁的团队能够真正“贴近用户”,而不是贴近榜单。
说起营销,职业病发作(没办法,做了那么多年行业观察,看到组织架构就想翻白眼):“五大战区”砍成“销售”部,销服一把手再兼任新部门,门店选址和交付团队重组,层级减少、培训加速——听起来像是用一把裁纸刀在多米诺骨牌之间做微创手术。究竟能不能更高效,还得看一线员工是不是把流程当做服务,还是把服务变成流程。
这种调整,其实也算是应对“现在我们出一次牌,别人出两次牌”。竞速与博弈齐飞,谁能在下半场多扔一块儿筹码,谁就多几分活下来的底气。要说真理想的魔咒,可能就在于:每次创新,都会引来更多的抓对手把柄的机会,行业永远不缺“跟牌者”。
现场能感受最强烈焦虑的,其实是“智能驾驶”。去年VLM模型吹响了营销翻盘的号角,今年更大的VLA正摩拳擦掌。升级字母,参数翻倍,连马东辉都忍不住说:“VLA就像从GPT 3.5升级到4.0。”在这个行业里,谁先实现强化学习,谁就能抢到下一波流量;但监管、算法瓶颈、用户认知三道关卡,没有人能简单跳过。大家一边沿用黑话(L3/L4/L5),一边往更深的智能化里钻,就像是在雾天开车,谁都不敢关掉远光灯。
但现实氛围里永远不乏幽默感——今天小鹏刚说“只有我是真VLA”,明天华为说“我不会干这个”,晚上李想信誓旦旦说“VLA一定能突破”。技术路线的分歧,像跨省麻将,谁家有奇牌无牌谁都嘴硬,倒是观众可以拿爆米花慢慢看。
理想的年度销量目标能不能冲击到预期,依赖于营销和销售改革有没有实际落地。比如北方继续强化增程冬季续航的卖点,南方则主打空间与节能,这种针对性传播能不能真正把用户从体验拉到签约,一直是扼住增长咽喉的分水岭。组织条令调整确实让流程更简单,但也可能让一线人员迷失在标准化和变化之间。
盈利既是好消息,也是重压下的缓刑通知。对于理想汽车而言,危机感其实从不是坏事——冷静的账本和热情的数据背后,危机是唯一推动变革的永动机。理想不断提速技术平台和智能驾驶,像极了医生抢救病人时的每一次加药,每次加得快了,下一步风险也更高。
这让我忍不住自嘲——在造车大赛里,“连续盈利”好像成了员工群里最常见的“表情包”:上面明明写着“靠自己”,下面其实都是“再撑一阵”。在别的行业,挣钱能睡得着;在新能源车这行,走势图多涨一次,谁都担心明天是不是波动更大。谁都想当行业老大,但老大的危机感往往比小弟们还重。
总之,理想汽车能不能用连续盈利抚平未来的不确定性?i6上市后还能不能跑赢对手不会打的那张底牌?VLA会不会确实成为品牌杀手锏,而不是昙花一现?这些问题,在数据和方案之间来回游走,没有绝对答案。这行从来没有胜利者,只有下一个季度的备战者。
如果你是团队里的某位小将,或者隔壁品牌的暗线观察者,此刻你会怎么看?在持续盈利与危机感之间,你愿意选择安心数钱,还是趁乱再拼一次?头顶的灯光还会变亮一阵,但谁能笑到最后,还是要等下一季度的开会铃声响起。
谁知道,下次会议要准备几箱啤酒?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