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万辆”:这是上汽集团在9月份交出的成绩单,较去年同期飙升40.4%!连续9个月销售增长,新能源汽车销量创历史新高,海外市场也频频亮眼。成功从容不迫,又来得颇为突兀。从一个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到直击智电变革的行业引领者,上汽到底有什么独门秘诀?是技术创新的爆发?是组织架构的重塑?或是品牌战略的进阶?今天的上汽,正在用自己的答案向整个行业发问:中国汽车制造未来的第一个“顶流”是否已经出现?
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上汽今年到底做对了什么,才能打败层出不穷的竞争对手,长期霸榜销量榜单?有人会说是因为上汽集团规模大,底子厚,一路能够因势而动。但在一片“汽车新势力”打得火热的战场上,旧的规则早已被撕裂。传统车企如果跟不上节奏,只有被围攻到退市的结局,何况电动化浪潮汽势汹涌,市场更是变成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内卷大战”。就在消费者和行业认为上汽可能已经掉队时,这匹“老马”不仅跑得飞快,还稳如泰山,连续9个月销量猛涨不止,新能源车、海外市场表现更是全面开花。是一次幸运的反击?还是有迹可循的系统性爆发?悬念,不言而喻。
让我们抽丝剥茧来分析这场惊艳的表演。很显然,成功不会凭空而来,上汽的发力点其实早有迹象。2015年时,上汽就已开始重金布局新能源领域,近些年累计研发投入突破1500亿元,用于电池技术、增程技术、智能化领域攻坚。直到最近的两款“爆品”,MG4上市15天锁单2.6万台,智己LS6预售订单破5万。这种技术上的高频爆发,究竟从何而来?原来,自去年下半年起,上汽集团进行了深层次的组织架构调整,全面打通产品定义、研发、制造和销售“链路资源”,将开发周期从24个月直接砍至18个月。
一位业内人士话里有话地说:“这是上汽从笨重的‘大象’变成敏捷的‘猎豹’的关键转型!”这种组织的灵活调整,其实极为类似跨界圈内的华为IPD模式,打破层层壁垒,实现集中式资源聚焦。再加之开放合作战略,上汽与宁德时代、华为、OPPO等行业巨头共创,通过“超级互补”实现优势叠加,比如尚界品牌的H5车型上市1小时内就销量突破1万台,仅仅是团队跨界协作的一次小型试水。
而从消费者的视角来事件的另一面则更加感性与具体。市面上的竞争对手,过于沉迷炫技式营销,可是网友买账的却是那些既高性价比,又符合场景化需求的车型。而上汽推出的智己LS6,就像是一个被精准投放到市场的“爆款”,外形,技术实用,再叠加上坐拥数据驱动的传播声量,这种“懂用户心理学”的创新模式直接将消费者的“钱包密码”牢牢握住。
上汽并非一直一帆风顺。2019年时,一场销量滑坡曾让它陷入低谷期,新能源布局进展慢、品牌影响力弱,甚至被认为是“技术落后的追赶者”。虽然当时以传统燃油车为主营业务,但一味依赖“老本行”显然无法适应市场变化。从海外竞争来欧洲新能源厂商携技术优势占据高地,美国特斯拉如鱼得水,中国的新造车势力又崛起抢占宝贵的市场份额。
面对压力,上汽迅速进行自我调整,推出了“新三驾马车”,即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市场三方面齐头并进。但质疑声仍未消停,有批评称:“上汽的大象化和规模化基因决定了它在智能时代是一步慢、步步慢!”甚至有人说,它赶不上造车新势力的转型节奏,只会被市场淘汰。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场“危机理论”随着时间的推进迎来一个惊天反转。之前被认为步子慢的上汽,今年却以迅雷之势在新能源领域打出“爆款连击”,MG4主打固态电池技术、智己LS6靠超级增程杀入市场,荣威M7攀上智能混动高峰。更关键的是,这些技术并非空谈,而是实际落地,有产品、有销量、有市场反馈!
组织架构的调整、技术底座的搭建以及开放的生态合作逐渐形成闭环效应。更令市场津津乐道的是,上汽并未选择跟新能源对手死磕,而是采用了一种“司机驾驶+协作辅助”的创新方式。它自己掌控车企核心技术,比如电驱系统、底盘结构,但智能驾驶、数字座舱这些不太擅长的领域,则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共创完成。这一招,既弥补了自身技术短板,又通过速度取胜。
而上汽的海外市场成绩更是让圈内吃惊不已。最新数据显示,它在欧洲市场终端交付的数量已达22万辆,成为欧洲销量增长最快的中国品牌。曾经一度被认为是“出口制造业”的上汽,如今却完成了技术标准输出的华丽转身,这种从产品出口到规则站位的跃迁,让业内刮目相看。
表面上上汽的成绩堪称亮眼,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行业巨头的胜利是否意味着它可以一路高枕无忧?恐怕未必。新能源市场竞争急剧加速,消费者选择更为挑剔,成本压力逐步增高,甚至海外市场可能面临新的技术壁垒与政策壁垒。这些意外障碍无疑都为上汽未来深耕智电领域设置了难题。
新造车势力的狂飙突进也带来了新的直接威胁。一些观望者指出,上汽的合作战略固然快速灵活,但是否存在“合作反噬风险”?它与华为的深度合作是否真的可以长期共利,还是会因技术分歧而分道扬镳?再加之,随着更多新兴汽车品牌的涌入,用户对车企的期待也变得更为情绪化和复杂化。
不得不承认,上汽集团在销量、技术研发、品牌营销上的成绩令人印象深刻。但,过于依赖短期商业合作、将部分技术外协,真的能保证核心竞争力的稳固?这种快速的“迭代模式”能否在长期市场变革中确保上汽依然站稳脚跟,既是一种赞赏,也暗藏质疑。作为传统车企,它的转型确实犀利,但市场从未真正温柔以待,后来的“胜者”是否另有其人,终究得靠时间证明。
44万辆的成绩是否足够让上汽引领中国汽车市场的未来?在你是技术领先重要,还是品牌战略更关键?如果上汽继续加码外部合作,它是否还能保持“老牌”的那份底气?留下你的观点,一起来聊聊这场行业大戏背后的启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