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海洋带着全市发展的期待,又一次站在了东风公

11月20日,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海洋带着全市发展的期待,又一次站在了东风公司总经理冯长军面前。两人沿着二汽创业的老路走了一圈,看着车间里轰鸣的产线,聊的都是同一个话题——“东风得把更多家底搬到襄阳!”

这可不是襄阳第一次“求资源”。从1984年二汽在油坊岗挖下第一锹土开始,这座城市就和东风绑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当年襄阳用万亩荒地换来了东风的工厂,如今汽车产业贡献了全市近一半的工业产值。可眼下新能源的浪潮打得火热,襄阳坐不住了。

11月20日,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海洋带着全市发展的期待,又一次站在了东风公-有驾

“猛士新能源车明年就要量产,纳米工厂得赶紧憋大招!” 杜海洋的这句话,道出了襄阳人的心声。去年东风纳米01下线时,襄阳人举着手机在街头拍视频,可如今隔壁城市新能源车遍地跑,襄阳人盼着自家能再出个“爆款”。更有人喊话:“神龙工厂别光造燃油车了,赶紧改产电车!”

要说襄阳的底气,那真不是吹的。全市37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围着东风转,从发动机到螺丝钉都能本地配套。去年新能源车产量冲到8.2万辆,增速超过140%,连路边的红绿灯都能和车联网对话。但焦虑也没少——“油车时代吃老本,电车时代会不会掉队?”

11月20日,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海洋带着全市发展的期待,又一次站在了东风公-有驾

东风在襄阳的布局倒是没闲着。投资106亿元的猛士新能源越野车项目明年投产,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也要落地。可市民更关心的是:“这些高大上的项目能带来多少就业?工资能不能涨?”

襄阳的算盘打得精:“给东风最好的地、最政策,换来产业升级和税收。” 今年6月,为了抢下猛士项目,襄阳招商团队在武汉通宵做方案,23天就签了协议。这种“襄阳速度”让东风都竖大拇指。

11月20日,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海洋带着全市发展的期待,又一次站在了东风公-有驾

但企业也有顾虑。有内部人士透露:“襄阳的新能源配套还是偏弱,三电系统还得从武汉、合肥进货。”不过政府已经行动起来,光是今年就招引了楚能新能源、骆驼锂电池等企业,誓要补齐短板。

街头随便拉个襄阳人,都能说上两句:“东风要是走了,高新区房价得跌!”“新能源车卖得好,娃娃们才有好工作。”这种“患得患失”,源于汽车产业和城市命运的深度绑定。

11月20日,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海洋带着全市发展的期待,又一次站在了东风公-有驾

有市民建议:“学合肥搞‘赌城’,把资源全砸向新能源!”也有反对声:“别光顾着追风口,传统车企转型也得保住饭碗。”政府倒是想得明白——“既要猛士的‘高精尖’,也不能丢纳米的‘走量款’。”

明年将是关键一年。猛士新能源越野车量产、纳米工厂第二款车型上市、神龙工厂能否转型成功……每一件事都可能改变襄阳的命运。有专家预测,如果这些项目都成了,襄阳新能源车产能能翻两番,直接冲击全国汽车产业前十。

11月20日,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海洋带着全市发展的期待,又一次站在了东风公-有驾

但挑战同样不小。周边城市都在抢新能源风口,襄阳如何避免“起大早赶晚集”?市民们说得好:“光靠喊话不行,得让企业看见真金白银的实惠。”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11月20日,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海洋带着全市发展的期待,又一次站在了东风公-有驾

(本文信息综合自荆楚网、汉水襄阳、襄阳市政府公开报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