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网约车管理办法拟调整

#西安网约车管理办法拟调整#

西安市交通运输局于 2025 年 10 月 22 日发布《西安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至 11 月 20 日。此次修订是继 2018 年首版实施以来的重要调整,重点围绕车辆准入、驾驶员资质、平台责任及新兴业态监管等核心领域展开,旨在推动行业向绿色化、规范化、品质化升级。以下是结合最新政策动态的深度解析:

一、车辆准入标准全面升级,纯电动化成为硬性要求

修订草案明确,拟从事网约车经营的车辆必须为西安市注册登记的 7 座及以下纯电动乘用车,这意味着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将全面退出西安网约车市场。具体技术指标包括:

轴距与续航:轴距从现行的 2650 毫米提升至 2700 毫米以上,综合工况续航里程从 200 公里增加至 450 公里以上,直接对标中高端新能源车型(如比亚迪汉 EV、小鹏 P7)

新车强制要求:车辆申请时必须为未在公安交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出厂新车,杜绝二手车进入网约车市场,从源头保障车辆安全性与技术先进性

安全与智能配置:需安装全车监控摄像设备(支持录音录像)、卫星定位装置及应急报警装置,并与行业监管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强化运营过程的可追溯性。

政策影响

环保与产业推动:西安作为北方重要城市,此举将显著减少交通领域碳排放,同时带动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如比亚迪西安工厂)。

运营成本变化:纯电动车充电成本约为燃油车的 1/3,但购车成本较高(如小鹏 G6 起售价约 20 万元),司机需权衡长期收益与初期投入。

市场洗牌加速:现有约 4.1 万辆合规网约车中,大量燃油车和低续航新能源车将在 1 年过渡期后退出市场,预计 2026 年起运力规模可能缩减 30%-40%。

二、驾驶员资质放宽户籍限制,新增年龄与健康要求

修订草案在驾驶员准入方面进行结构性调整:

户籍限制取消:原 “具有本市户籍或居住证” 的要求被删除,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驾驶员均可申请,打破地域壁垒

年龄与健康门槛:新增 “年龄在六十五周岁以下,身体健康无残疾” 的限制,平衡劳动力供给与运营安全

从业资格互认:已取得西安市巡游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证的驾驶员,可直接从事网约车服务,无需重复考试,促进传统出租车与网约车驾驶员的流动

配套措施

背景审查强化:需提供无交通肇事犯罪、危险驾驶犯罪、吸毒、饮酒后驾驶及暴力犯罪记录证明,确保驾驶员背景清白

健康管理机制:虽未明确健康证明具体项目,但要求 “身体健康无残疾”,参考其他城市经验,可能需提供包含心肺功能、视力等基础项目的体检报告。

三、平台责任与运营规范细化,强化服务质量考核

针对平台经济的监管痛点,修订草案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数据与安全管理

平台需实时接入政府监管平台,全量传输车辆轨迹、订单信息等数据,并配合调取查阅

建立乘客投诉响应机制,24 小时内受理投诉,3 个工作日内反馈处理结果,超时未处理将面临处罚

价格与竞争规范

全面暂停 “一口价”“特惠单” 等低价营销活动,禁止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运营,防止恶性竞争。

调整运价需提前 7 天向驾驶员和社会公布,并向交通、市场监管部门报备,确保价格透明化

聚合平台责任压实

聚合平台需核验接入的网约车平台资质,禁止与未在本地取得经营许可的平台合作,确保服务车辆和驾驶员 “双证” 齐全

若聚合平台接入不合规平台,将面临最高 3 万元罚款,并承担连带责任

服务质量信誉考核

建立平台与驾驶员 “双记分” 制度,考核指标包括安全运营、服务评价、社会责任等,综合得分低于 600 分的平台将被吊销经营许可

驾驶员考核结果与接单优先级挂钩,AAA 级驾驶员可获得更多优质订单,B 级驾驶员可能被限制派单

四、过渡期政策与市场影响预判

过渡期安排

现有不符合新规的车辆可继续运营至 2026 年 10 月 22 日,之后需退出市场或更换为合规车辆

平台需在过渡期内逐步淘汰不合规车辆,2026 年起新增运力必须全部为纯电动新车

市场短期阵痛

过渡期内可能出现 “退车潮”,2025 年第一季度已有 5981 辆网约车退出市场,预计 2026 年退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司机收入分化加剧:高活跃司机(日均接单 15 单以上)收入稳定在 300 元 / 天,而低活跃司机(日均接单 5 单以下)可能因订单减少被迫转行。

长期优化方向

充电基础设施:西安计划 2026 年前建成 “5 公里充电圈”,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购物中心等场所新增 500 个充电点,缓解电动车续航焦虑

驾驶员权益保障:试点 “司机服务站” 建设,提供休息、充电、法律咨询等综合服务,并探索建立行业工会,增强司机议价能力。

五、争议与挑战

司机群体压力

更换合规车辆需支付高额成本(如小鹏 G6 落地价约 25 万元),部分司机可能选择退出或转向其他城市运营。

尽管平台抽成已从 30% 降至 27% 以下,但车辆折旧、充电等成本上升,实际收入增幅有限。

政策执行难点

聚合平台合规监管难度大,部分平台可能通过技术手段规避核验责任,需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过渡期后如何防止不合规车辆 “死灰复燃”,需强化路面执法与数据监测的协同

市民出行成本

低价订单减少可能导致短途出行费用上涨 10%-20%,对依赖网约车的中低收入群体造成影响。

部分市民担心运力减少可能导致高峰时段 “打车难”,需通过优化公共交通衔接(如地铁接驳车)缓解压力。

六、行业趋势与应对建议

技术与服务升级

平台应加大对智能调度系统的投入,通过算法优化减少司机空驶率,提升运营效率。

探索 “网约车 + 充电” 一体化服务,与充电桩运营商合作推出优惠套餐,降低司机成本

政策优化空间

可借鉴深圳、杭州经验,对更换合规车辆的司机提供一次性补贴(如 3 万元 / 辆)或税收优惠,缓解转型压力。

建立灵活的运力动态调整机制,在旅游旺季、大型活动期间临时放宽准入,满足短期需求

公众沟通与教育

交通部门需通过媒体宣传、社区宣讲等方式,向市民解释政策调整的必要性,争取理解与支持。

平台应加强对驾驶员的培训,提升服务意识与职业素养,通过优质服务吸引乘客接受合理运价

此次修订是西安网约车行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其核心目标是通过 “车辆电动化、运营规范化、服务品质化” 重构市场生态。尽管短期内可能面临阵痛,但从长远看,这一政策将推动行业向可持续、高质量方向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安全、环保、高效的出行选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