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小型SUV明星,如今为何沦为“无人问津”?
这背后藏着一个时代的眼泪。
还记得日产劲客吗?
2017年上市之初,那叫一个风光无限。
7月上市,接下来的三个月,销量就稳稳地站上了万辆大关,到了12月,更是飙升至11375辆!
在当时的合资小型SUV市场,它仅次于本田XR-V和缤智,销量榜前三甲有它的一席之地。
靠着精准的市场定位和诱人的性价比,劲客迅速俘获了一大批年轻消费者的心。
它的出现,填补了当时10万元以下合资SUV市场的空白,加上日系车一贯的省油口碑,对于那些不信任国产车、又追求经济实惠的消费者来说,劲客简直就是“天选之子”。
笔者曾亲眼见过,那时候的劲客,车流中随处可见。
1.5L的自吸发动机,配上CVT变速箱,虽然谈不上澎湃,但平顺省油的特性,在拥挤的城市里代步,也算得上是得心应手。
8.98万起的厂商指导价,更是让不少预算有限的年轻人,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SUV。
那时的它,就像一本定价合理的畅销书,人手一本,人人都在谈论。
然而,好景不长。
风水轮流转,市场瞬息万变。
2018年,劲客的销量就开始显露疲态,全年下滑21.98%。
接下来的几年,销量更是跌宕起伏,2020年跌至2.9万辆,而到了2024年,全年销量更是惨淡到仅剩9521辆。
如今,在一些地方,它的月销量甚至只能用个位数来衡量,一天能卖出6台,都算得上是“大日子”。
这巨大的落差,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这到底是怎么了?
难道是劲客本身出了什么大问题?
笔者认为,这并非是车型本身的“原罪”,而是它遭遇了时代的“巨变”。
我们得承认,中国汽车市场,尤其是小型和微型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电动革命”。
比亚迪海豚、五菱星光、零跑T03、哪吒V、几何E…
…
这些纯电动小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智能化配置也远超同价位的燃油车,更重要的是,它们带来了颠覆性的用车成本。
设想一下,当家里的车位能安装充电桩,每公里几分钱的电费,和劲客百公里五六个油(约合每公里五毛钱)的油耗相比,这简直是“降维打击”。
“省钱”这一点上,纯电小车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保养方面,电车结构简单,维护成本自然也更低。
劲客再怎么优化保养流程,也难以企及电车那种“省心省力”的优势。
至于“好开”?
劲客的1.5L+CVT组合,虽然平顺,但在动力响应和加速的直接感上,与电机驱动的车型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特别是在城市起步和低速行驶时,电车的迅猛与灵动,是劲客这类传统燃油车难以比拟的。
正如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追求效率和体验的当下,劲客的动力表现,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再来看看“性价比”。
劲客不到9万的起售价,放在几年前是亮点,但如今,这个价位区间,纯电小车的选择已经多到眼花缭乱。
它们不仅价格相当,配置上更是“卷”出了新高度,科技感、智能化、续航里程,都可能成为劲客难以逾越的鸿沟。
笔者认为,劲客的“优势”正在被不断稀释,甚至变成了一种“劣势”。
更有趣的是,在宝岛台湾,劲客却依然是热销车型,最低配起售价约合人民币16.28万元。
这不禁让人好奇,是台湾市场的消费者对劲客有着特殊的喜爱,还是他们对燃油车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消费视角?
这其中,或许也折射出不同地区汽车市场发展阶段的差异。
日产劲客的兴衰,与其说是它自身产品力的缺陷,不如说是它不幸“生不逢时”,未能及时适应新能源时代的浪潮。
它就像一位曾经的乐坛巨星,在唱功、技巧都无可挑剔的情况下,却遭遇了音乐风格的巨大变革,最终被新潮流所淹没。
笔者的经验是,在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固守传统已经难以维系。
对于劲客这样的车型,未来的出路或许只有两条:要么,像许多老牌车企一样,拥抱电动化,“焕新”而来;要么,就像很多经典车型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它曾经的辉煌,如同《诗经》中描绘的“灼灼其华”,令人惊艳。
但如今,“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已成过往,留下的,是市场变迁的无情,以及对未来汽车发展方向的深刻启示。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一款车,不仅仅是看价格和配置,更要审时度势,选择那些能够跟上时代步伐、拥有更长远生命力的产品。
劲客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关于“顺势而为”的思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