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哪些人还在买减配的中端BBA?车主答案你认同吗?

如今的中端豪华车市场,奔驰、宝马、奥迪(BBA)依然是许多人眼中的“面子标配”。但打开社交媒体,关于“减配”“智商税”的吐槽铺天盖地。有意思的是,一边是网友喊着“别买BBA”,另一边却是4S店里提车的人排着队。究竟是谁还在坚持买这些被吐槽“减配”的中端豪华车?他们的理由站得住脚吗?

一、“车标比配置值钱”的铁杆粉丝

在重庆工作的程序员小张,去年花38万提了辆宝马3系。提到买车的原因,他直言不讳:“每次同学聚会,开大众的同学和开宝马的同学,受到的待遇就是不一样。”在他看来,车头的“蓝天白云”车标能让他轻松融入客户的高端饭局,甚至父母在老家跟邻居聊天都多了几分底气。

究竟哪些人还在买减配的中端BBA?车主答案你认同吗?-有驾

但真正用上车后,小张才发现“豪华”二字的水分。新车刚开回家,他就发现后备箱的隔板被减配了,中控屏下方的实体按键换成了全触摸操作。“有次开车时想调空调温度,手指在屏幕上划拉了三次都没反应,差点追尾。”更让他郁闷的是,车上连座椅通风都要额外花钱选装,“38万的车,夏天开车后背全湿透,这钱花得真憋屈”。

即便如此,小张还是觉得值:“开去相亲,姑娘们看到宝马钥匙眼睛都亮了。要是换成国产新能源,人家可能以为我开的是‘滴滴专车’。”

究竟哪些人还在买减配的中端BBA?车主答案你认同吗?-有驾

二、“买的就是驾驶感”的操控党

与单纯追求车标的人不同,杭州的90后设计师林琳选择了奥迪A4L。试驾时销售的一句话打动了她:“德系车的底盘调校,过弯时就像刀切黄油。”作为美术从业者,她对驾驶的“手感”异常挑剔。提车当天,她特意选了条山路试车,方向盘精准的指向性和变速箱的顺滑换挡让她当场拍板付款。

究竟哪些人还在买减配的中端BBA?车主答案你认同吗?-有驾

但这份快乐很快打了折扣。开了两个月后,林琳发现车内总有一股刺鼻的塑料味,炭包、香薰轮番上阵都没用。4S店解释说这是“新车正常现象”,可朋友的国产新能源车提车时根本没这种问题。更让她恼火的是,车机系统时不时卡顿,导航到一半突然黑屏,“三十多万的车,车机还不如我两千块的手机流畅”。

即便如此,林琳仍然不后悔:“每次油门踩到底,发动机的声浪和推背感,是那些加速更快的电动车给不了的。

究竟哪些人还在买减配的中端BBA?车主答案你认同吗?-有驾

三、“被逼无奈”的商务人士

在北京做建材生意的老周,去年把开了5年的丰田换成了奔驰C级。用他的话说:“去工地见包工头开丰田没问题,但和地产公司老总谈生意,必须得有台奔驰镇场子。”为了尽快提车,他放弃了心仪的柏林之声音响选装包,连方向盘加热都没要。

究竟哪些人还在买减配的中端BBA?车主答案你认同吗?-有驾

这辆“乞丐版”奔驰让他吃尽苦头。冬天早上送孩子上学,冻得通红的手握着冰冷的方向盘;跑长途时,没有腰部支撑的座椅让他腰酸背痛。最尴尬的是有次接待客户,对方随口问了句“你这C级怎么连座椅记忆都没有”,老周只能打哈哈说“配置太高影响驾驶专注度”。

即便如此,老周依然坚持:“开奔驰出去,保安都主动给你敬礼。要是开个二线品牌,门口的停车位都抢不到。”

究竟哪些人还在买减配的中端BBA?车主答案你认同吗?-有驾

当“面子”撞上“里子”

究竟哪些人还在买减配的中端BBA?车主答案你认同吗?-有驾

这些车主的经历暴露出中端BBA的尴尬现状:车标带来的社交价值依然诱人,但实际体验往往达不到价格预期。有位凯迪拉克CT5车主算过一笔账:同样是30万预算,他的车标配BOSE音响、座椅通风和电磁悬架,而宝马3系连倒车影像都要选装。“BBA就像奢侈品包包,你花三万块买的包,装的东西还不如三百块的帆布包多。”

更扎心的是后续成本。成都的宝马3系车主算过账:首保就要2000元,换个原厂轮胎要1800元,换套刹车片得准备5000元。相比之下,国产新能源车很多项目终身免费保养。“开宝马三年,养车钱都够再买辆五菱宏光了。”他苦笑道。

究竟哪些人还在买减配的中端BBA?车主答案你认同吗?-有驾

谁在悄悄“用脚投票”?

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为车标买单。深圳的90后夫妇王浩和晓雯,原本计划买奥迪A4L,最终却提了国产新能源车。试驾时,销售那句“奥迪的精髓在quattro四驱,但你这预算只能买前驱版”点醒了他们。“就像买了个带LVlogo的帆布包,别人看着像真的,自己用着知道是阉割版。”晓雯比喻道。

转投国产车后,他们发现新世界:座椅按摩能在堵车时缓解疲劳,对外放电功能让露营时能吃上火锅,车机系统甚至能和孩子玩成语接龙。“以前觉得开BBA才有面子,现在发现‘里子’舒服才是真幸福。”王浩说。

你会为“信仰”买单吗?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还有人买减配的中端BBA?答案或许藏在人性深处——我们买的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社交货币、身份认同,甚至是年少时的梦想。就像有人愿意花十倍价钱买带logo的矿泉水,有人甘愿为明星周边彻夜排队。这些选择未必理性,但足够真实。

只是当车企把“减配”当成惯例,当“豪华”变得越来越名不副实,这样的“信仰”还能持续多久?下次握着宝马钥匙走进咖啡馆时,你是否会想起那个被减配的后备箱隔板,然后默默计算:这个车标,究竟值多少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