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聊起汽车市场,都说水太深,竞争太激烈,简直是“血海”一片。
各种新品牌、新技术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价格战打得一个比一个狠。
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多人都替那些家大业大的老牌车企捏一把汗,觉得它们盘子大,转身慢,搞不好就要被后浪拍在沙滩上。
就拿咱们国内的汽车龙头老大上汽集团来说,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大家一提到它,总觉得有点“老派”,主要靠着合资品牌撑场面。
可谁能想到,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上汽闷声干了件大事,交出了一份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成绩单。
数据显示,上汽的销量竟然实现了逆势连续八个月的增长,更夸张的是,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也就是实打实靠主营业务赚来的钱,同比暴增了432.2%!
这个数字可不是开玩笑的,它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上汽这头曾经被认为有些沉睡的雄狮,究竟是如何被唤醒,并发出如此响亮的咆哮的?
咱们先来掰扯掰扯这份成绩单到底有多硬核。
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团的终端零售量达到了220.7万辆,这个规模继续在国内车企里排第一,说明它的市场基本盘依然非常稳固。
但真正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它的赚钱能力和财务健康状况。
扣非归母净利润54.3亿元,同比增长了四倍多,这说明上汽卖车不再是简单地追求数量,而是真正开始追求质量了,卖出去的每一台车,能为公司带来的价值更高了。
同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到了210.4亿元,同比增长了85.9%。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通俗点说,就是公司账上的活钱变多了,抗风险能力更强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想搞研发、想投资未来,都有了更足的底气。
这一系列亮眼的数据,绝不是偶然,而是上汽内部一场深刻变革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这场变革的核心,就在于上汽对自己“亲儿子”——也就是自主品牌的重新梳理和整合。
过去,上汽旗下的荣威、名爵、智己等多个自主品牌,虽然都是一家人,但多少有些各自为战,力量比较分散。
现在,上汽下定决心,把这些力量拧成一股绳,实行“一体化”运营。
这么做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首先是市场反应速度变快了,哪个地方有机会,哪个产品需要调整,集团层面可以迅速调动资源去支持。
其次是内部协同效率大大提高,技术、采购、营销等资源可以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和内耗。
效果怎么样,数据是最好的证明。
今年1-8月份,上汽自主品牌的累计销量达到了惊人的175万辆,同比增长了26.3%,在集团总销量中的占比已经高达63.6%。
这个比例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它标志着上汽已经成功地将增长的引擎,从过去依赖合资品牌,切换到了自主品牌这个强劲的内生动力上。
这不仅是上汽的成功,更是中国汽车工业自信心和实力提升的一个缩影。
有了强大的自主品牌作为根基,上汽还打造了另外两驾拉动增长的马车:新能源和海外市场。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上汽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在新能源这个主赛道上,上汽的布局和发力同样凶猛,1-8月累计销售了89.3万辆新能源车,同比增长超过44%,稳稳地站在了行业的第一梯队。
而在海外市场,上汽更是咱们中国汽车“走出去”的典范。
当很多国内车企还在为如何打开国际市场而苦恼时,上汽旗下的MG品牌早已在欧洲市场站稳了脚跟。
今年前8个月,MG在欧洲这个汽车工业的发源地,就交付了20万辆新车,在西班牙、挪威等多个国家,已经成为了当地消费者认可的主流品牌。
这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不仅让上汽的业务结构变得更加健康和可持续,更重要的是,它们共同推动着上汽从一个传统的汽车制造企业,向一个更具未来想象空间的“科技型出行服务商”加速转型。
当然,再好的战略最终也要落到实实在在的产品上,毕竟消费者是用真金白银投票的。
现在的汽车,早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它更像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科技含量成了决定其竞争力的关键。
上汽在这方面显然是下足了功夫。
一方面,它在核心技术上持续投入,比如正在加速研发的第二代固态电池,这项技术一旦成熟,将有望解决电动车用户最关心的续航和安全焦虑。
同时,它还与OPPO这样的科技公司跨界合作,开发全新的智能座舱,让汽车和手机的生态深度融合,为用户带来更流畅、更智能的体验。
市场的反应也证明了这条路的正确性,搭载了这些新技术的全新MG4,光是预售订单就拿下了4.5万台。
另一方面,上汽还非常聪明地学会了“借力”。
它与华为的合作,就是一步妙棋。
双方联合打造的“SAIC尚界”品牌,首款车型尚界H5一经发布,18小时内订单就突破了5万台,成了车市里的一大爆款。
这背后,是上汽顶级的整车制造能力与华为领先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技术的完美结合。
这种强强联合的模式,不仅快速催生出了极具竞争力的产品,也为传统车企如何拥抱智能化变革,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考样本。
随着接下来荣威、智己、别克等品牌一系列重磅新车的陆续上市,上汽的产品矩阵将变得更加丰富和强大,这股由技术创新驱动的产品浪潮,无疑将继续推动其品牌向上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