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花小钱想买大牌配置,拿到手却发现到处是小毛病?最近后台好多人问台荣250,这款1.4万起的摩托车,硬是把2万多车型才有的ABS+TCS、7英寸大屏塞进车里,听着是不是特心动?可真上手了,吐槽声却一点不少。
先说说这价格,确实够狠。同级别的豪爵、本田差不多要2万出头,台荣直接砍了三成。秘密在哪?拆开看就明白了,塑料件来自浙江台州的小厂,电池是江苏产的平价货,东南亚的零部件关税今年又降了点,这些加起来,成本就下来了。但配置单确实漂亮,双通道ABS加TCS,雨天刹车稳当不少;7英寸的屏幕看着唬人,其实也就是能投个导航,跟汽车那种智能车机差远了。
再说说让人头疼的地方。漆面薄得像张纸,比行业平均标准薄了快一半,随便蹭下就露底。有宁波的车主拆开看,里面的卡扣居然是小厂代工的,用了半年就断了两个。这让我想起那个词,“快消品化造车”,好像就没打算让你用太久。
北方的朋友更闹心。哈尔滨有个车主实测,零下五度的时候,电池电压忽高忽低,有时候打不着火。仪表盘也娇气,到了冬天就像冻傻了似的,反应慢半拍。后来才知道,屏幕是深圳一家小厂做的,技术跟人家大厂比,差着一截呢。这么看,秦岭淮河线不光是地理分界,简直是这摩托车的“生死线”,往北去,毛病就多起来了。
售后更是让人犯愁。摩托车协会今年的数据显示,三线城市的售后点覆盖率才23%。也就是说,一百个县城里,能找到正经售后的还不到四分之一。有车主自己琢磨出个“自助维修指数”,算下来修一次的工具成本加时间,比去店里还划算点,你说这叫什么事?
但奇怪的是,买的人也不少,尤其是一群“机械极客”。有个半导体厂的技术员,自己给车加了ECU防水模块;还有个大学生创业者,用3D打印做了新卡扣换上。他们大多月入5到8千,不算太富裕,但就喜欢折腾这些。《2025Z世代机车消费白皮书》里就说,这类年轻人买车,更看重能不能自己动手改。
可有些配置,买的时候觉得值,真用上了才发现“中看不中用”。可调减震听着高级,80%的车主买回来就没调过;电动风挡每降1厘米,风阻能优化0.02,可市区里开,谁在乎那点风阻?这就叫“参数虚荣税”,为那些用不上的配置多花了钱。
要是真想买,不妨算笔账。综合成本不光是买车的1.4万,还得加上每年修几次车,每次花多少钱,再减去那些你实际用不上的配置溢价。有人对比过,台荣单次维修大概320块,豪爵那些牌子要650,但三年后,台荣只能卖回38%的钱,人家能卖62%。
这事儿说到底,就像“榴莲经济”。闻着香,吃着可能有人觉得臭,但它确实是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把ABS、TCS这些高级配置弄成平民价,是好事;可基础的品控跟不上,又让人着急。
短期来看,台荣这价格把行业逼得没办法,其他牌子也得跟着降价提质,这是好事。但长期呢?当年青岛双星并购轮胎厂,贪便宜买了技术不行的厂子,后来吃了大亏。摩托车行业要是只盯着价格,不抓质量,恐怕也会走弯路。
倒是有个办法,石家庄、郑州的车主已经试过了,搞个区域车友会,大家凑钱买点工具,谁会修点啥就互相帮忙,售后问题能解决不少。
买车就像找对象,没有十全十美的,关键是看你最在乎啥。你是更想要那些亮眼的配置,还是图个踏实省心?身边有骑这款车的朋友吗?他们怎么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