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跑了 5 年汽车圈的博主,最近陪粉丝试驾时又遇到了熟悉的反差:去某日系品牌 4S 店问 “能不能试下最新款燃油 SUV”,销售支支吾吾说 “试驾车出去了,得等 3 天”;转头去隔壁国产新能源门店,刚进门顾问就笑着递水:“今天试驾车全在,您想体验加速还是智能泊车?要是没时间,我们还能上门送试!”
这种 “一方躲着、一方迎着” 的试驾现象,不是个例。身边不少车友都吐槽过:买日系燃油车,想试驾得 “看运气”;但选国产新能源,不仅不用等,还常有试驾礼、专属讲解,甚至有的品牌能提供 “72 小时深度试驾”。为啥会有这么大差距?不是车企 “大方与否”,而是背后藏着行业逻辑的大变化。
先别骂日系车 “小气”,得先看它的基本盘:过去十几年,日系燃油车靠 “省油、耐造” 的标签,在家庭用车市场攒下了大量忠实用户。比如卡罗拉、凯美瑞、CR-V 这些热门车型,即便不用靠试驾拉客,每月也能稳定走量,有的 4S 店甚至出现 “现车要等、试驾车优先给订车客户” 的情况。
我曾和一位日系品牌经销商聊过,他坦言:“燃油车的客户基本都是‘慕名而来’,很多人从小就听家里人说‘日系车靠谱’,进店后看参数、谈价格,十有八九直接订车,试驾反而成了‘走流程’。要是试驾车不够用,优先保证订车客户的体验,比接待‘不确定买不买’的潜在客户更划算。”
但国产新能源的处境完全不同。现在新能源市场早就不是 “一家独大”,光是 10-20 万价位,就有比亚迪、埃安、深蓝、零跑等十几个品牌,每个品牌又有好几款车型。比如你想选纯电轿车,既可以看比亚迪秦 PLUS EV,也能选埃安 S,还能对比深蓝 SL03—— 车型太多、差异又小,光靠 “看配置表” 根本分不出好坏。
这时 “试驾” 就成了最关键的 “突破口”。比如有的车参数表写着 “加速 7 秒级”,但实际开起来的平顺性可能不如另一款;有的车说 “智能座舱流畅”,但上手后才发现语音控制反应慢。国产新能源品牌很清楚:只有让用户 “摸得到、开得着”,才能打破 “纸面参数” 的模糊感,从扎堆的竞品里抢出客户。
就像比亚迪的顾问跟我说的:“我们要求‘只要客户有意愿,必须第一时间安排试驾’,因为很多客户是从燃油车转过来的,没开过电车,只有让他们亲自感受‘加速没顿挫、停车有辅助’,才能打消‘电车不好开’的顾虑。有时候客户试完当场就订车,比说再多都管用。”
日系燃油车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是发动机油耗、变速箱可靠性、空间利用率 —— 这些大多是 “可量化” 的参数。比如销售跟你说 “这款车百公里油耗 6 个油”,你不用试驾也能理解 “比同级车省 1 个油,一年能省几百块”;说 “轴距 2750mm”,你坐进后排就能感受到空间大小。这些卖点不需要 “动态体验”,静态看、听介绍就能 get 到,试驾的 “必要性” 自然低。
但国产新能源的核心卖点,恰恰是 “无法量化” 的体验感。比如 “智能辅助驾驶”,参数表写着 “支持 L2 级辅助”,但实际开起来,跟车距离是否合理、过弯时是否平稳、识别障碍物的反应速度,只有亲自开在高速上才能感受;再比如 “座舱交互”,车机能不能秒懂 “打开空调 24 度并播放周杰伦的歌”,座椅按摩的力度够不够,甚至方向盘的握感舒不舒服,这些都得 “上手试” 才知道。
我之前陪粉丝试深蓝 S7 时就有过这种感受:参数表写着 “15.6 英寸中控屏”,看着没特别的,但试驾时粉丝亲自用语音控制 “打开全景天窗”“导航到最近的充电站”,反应速度比他之前开的燃油车快太多,当场就说 “这才是我想要的智能感”。要是没试驾,他可能永远不知道 “智能座舱” 到底有多实用。
还有续航焦虑的问题。很多人担心 “电车续航虚标”,但光看厂家给的 “CLTC 续航” 没用,只有试驾时跑一段高速、开着空调,看实际掉电情况,才能心里有底。国产新能源品牌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会主动推试驾 —— 与其跟客户争论 “续航不虚”,不如让客户自己开着看。
除了供需和产品,服务理念的差异更是 “肉眼可见”。
日系品牌的 4S 店模式已经跑了几十年,核心逻辑是 “卖车”—— 销售的 KPI 主要看 “成交台数”,而不是 “试驾次数”。我见过有的销售会跟客户说 “这款车跟你之前开的老款差不多,不用试也一样”,本质是怕 “试了不买” 浪费时间,不如赶紧推进订车流程。
但国产新能源品牌,尤其是新势力和转型快的品牌,早就把 “服务” 当成了核心竞争力。它们的门店大多开在商场里,不像传统 4S 店那样 “偏僻”,就是为了让客户 “逛街时顺便就能体验”;销售的考核里,“试驾转化率”“客户满意度” 占比很高,甚至有的品牌规定 “只要客户愿意,必须提供上门试驾”。
比如理想汽车的 “家庭试驾”,会主动问客户 “要不要带家人一起试?我们可以提供儿童座椅”;埃安的 “一键上门试驾”,客户在 APP 上下单,销售会把试驾车开到小区门口,还会详细讲解充电流程、保养政策。这种 “围着客户转” 的服务,本质是把 “试驾” 当成了 “建立信任的第一步”,而不是 “可有可无的环节”。
当然,也不是所有日系车都 “不给试驾”—— 最近我去试丰田 bZ4X、本田 e:NS1 这些日系新能源车型时,发现它们的服务态度也变好了,不仅不用等试驾车,还会主动讲解电池技术。但无奈 “燃油车的惯性太大”,很多 4S 店还没从 “不愁卖” 的思维里转过来,导致整体试驾体验还是跟不上。
其实说到底,试驾的 “冷热反差”,不是日系车 “小气”,也不是国产新能源 “大方”,而是汽车行业从 “燃油时代” 向 “新能源时代” 转型的缩影:当产品从 “标准化” 走向 “个性化”,当市场从 “卖方市场” 变成 “买方市场”,“试驾” 就从 “走流程” 变成了 “必需品”。
对我们消费者来说,这绝对是好事。以前买日系燃油车,可能 “没得选” 只能接受 “等试驾”;现在有了国产新能源的 “试驾内卷”,不仅能随时试、深度试,还能对比不同车型的体验,最终选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车。
最后想问下大家:你有没有遇到过 “想试驾被拒” 的情况?或者国产新能源的试驾服务,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细节?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咱们一起避坑、选好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