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说不参与定价,那司机多花的钱,到底谁管?

听完《党风政风热线》里那段关于出租车更换的对话,我脑子里就一个画面:一个魔术师,手法精湛,当着所有人的面,从出租车司机的口袋里掏走了几万块钱,然后两手一摊,一脸无辜地说:“这事儿,跟我可没关系。”

这魔术变得真叫一个地道。

事情是这样的,的哥的姐们到了换车的时候,发现自己没得选,或者说,选择面窄得像羊肠小道。

摆在他们面前的,就两款车:比亚迪的秦PLUS EV,还有吉利的瑞驰。

更要命的是,这两款“天选之子”的价格,比你在4S店里能拿到的市场价,要结结实实地高出一大截。

这就奇了怪了,团购买东西,不都讲究个薄利多销,价格更优惠吗?

怎么到了这儿,反倒成了“团购加价”的奇观?

电话那头,相关部门的解释来了,声音四平八稳,听着就像是已经把这段话说过千百遍,熟练得让人心疼。

他们说,我们是按规矩办事,通知了好几家经销商来报备车型,也联系了上一轮的供应商。

结果呢?

有的,比如北汽,直接摆手说“今年不玩了”;还有的,像哪吒,更惨,厂家都快没了,自然也退出了牌局。

最后,牌桌上就只剩下比亚迪和吉利两位玩家。

听听,这逻辑多完美。

不是我们不给选择,是别人自己不来的。

热线说不参与定价,那司机多花的钱,到底谁管?-有驾

我们只是个裁判,负责审核资质,确保车辆安全合规。

至于价格?

“我们不参与,那是司机和经销商之间的事儿。”

这句话,简直是艺术。

它把责任撇得干干净净,像刚用洗洁精洗过的盘子,一个油星子都找不到。

他们不参与定价,但他们搭建了整个交易的舞台,限定了只能上台表演的演员,甚至连观众(司机们)都圈定好了。

然后,他们站在台下,对着票价指指点点的人说:“演员要多少钱,我们可管不着。”

这不就是那个老笑话吗?

你走进一家只卖A和B两种面包的面包店,老板告诉你,你可以“自主选择”买A还是买B。

当你抱怨为什么面包比隔壁贵五块钱时,老板说:“定价是面包师傅的事,我只是个开店的。”

可问题是,这家店是你开的,只允许这两位师傅进场,也是你定的规矩。

我仿佛能看到司机师傅们那张写满困惑和无奈的脸。

他们一天在路上跑十几个小时,在城市的毛细血管里穿梭,挣的都是一脚油门一脚刹车的辛苦钱。

每一分钱,都带着方向盘的余温。

热线说不参与定价,那司机多花的钱,到底谁管?-有驾

现在,就因为一个“规定”,他们得为自己的生产工具支付一笔莫名其妙的“品牌溢价”,或者叫“指定溢价”。

这笔钱,不多不少,可能就是他们好几个月的利润。

更深一层想,为什么北汽、哪吒这些曾经的玩家会选择退出?

官方的解释轻描淡写,但背后的水,恐怕深着呢。

一个不能提供足够利润,或者说规则过于复杂的“围标”游戏,聪明的玩家自然会选择离场。

剩下的,要么是实力雄厚,能玩得转规则的,要么就是……算了,话不能说太满。

最终的结果就是,竞争消失了,市场变成了围城,城里的司机没得选,城外的车商进不来。

那位负责人还提到,有公司反映过价格问题,希望管理部门能出面帮忙砍砍价。

这个请求,听着合情合理吧?

毕竟,你们是管理者,是服务者。

结果呢?

“综合考虑并报市领导,价钱这一块是不参与的。”

这个“综合考虑”,考虑了什么?

是经销商的利润,还是维持这个“稳定”体系的需要?

唯一没被重点考虑的,似乎就是那些真正掏钱的人的利益。

热线说不参与定价,那司机多花的钱,到底谁管?-有驾

他们给出的理由也很有意思:“毕竟以前电车卖的很贵”,而且“后期要是出现什么问题”,所以让车主“自行自愿进行选择对比”。

这话说的,好像给了天大的恩惠。

以前贵,不代表现在就应该贵啊,市场是在变化的,技术在进步,成本在下降,这是常识。

至于后期问题,难道从公开市场买的车,厂家就不管售后了?

这套说辞,就像是试图用昨天的天气预报来解释今天的倾盆大雨,糊弄外行罢了。

整件事最讽刺的地方就在于,它披着一层“市场行为”的外衣,内核却是结结实实的“权力指定”。

权力划了一个圈,圈里的经销商心照不宣地形成了价格同盟,而司机们,就像是被圈养的羔羊,除了接受,别无他法。

那个热线电话,本应是解决问题的渠道,却成了一个展示“我们无能为力”的舞台。

所以,出租车更换为什么比市场价高?

别再问了。

答案不在于市场,而在于那个画地为牢的圈。

他们嘴上说着“不参与”,但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塑造着这个畸形的价格。

他们不是魔术师,他们是那个递给魔术师道具,并负责在表演结束后帮忙收拾舞台的人。

热线说不参与定价,那司机多花的钱,到底谁管?-有驾

而我们,只是坐在台下,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然后假装自己看懂了,或者,假装自己没看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