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电动两轮市场旺季前夕,极核科技突然宣布取消智能服务免费政策。这一决策在品牌认知尚未稳固、产品差异化不足的背景下引发市场争议。用户质疑其战略定力:若以牺牲用户粘性为代价追求短期收益,可能动摇市场对摩企电动化转型的信心。
全球摩托车电动化浪潮已势不可挡。本田计划2040年代停售燃油摩托,雅马哈、宝马等巨头加速布局电动赛道。中国作为关键战场,2023年电动摩托车销量达394万辆,但传统摩企市场份额不足3%,雅迪等电动自行车品牌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国五排放标准落地和新能源政策收紧,摩企正面临技术、成本、用户运营的三重考验。
传统摩企的电动化困境凸显于技术代差、用户断层和路径依赖。燃油车时代的动力技术优势在电动赛道失效,三电系统(电池/电控/电机)研发滞后。春风动力CEO坦言,同性能电动摩托成本是燃油车的2-3倍,电池成本占整车40%以上。
与此同时,Z世代用户占比超65%,他们更关注智能体验而非品牌历史。九号、小牛通过车机互联、智能导航等创新抢占用户心智,而摩企产品的智能化率不足15%。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路径依赖。部分企业仍沿用燃油车“高利润+渠道压货”模式,忽视用户运营体系建设。极核事件暴露典型矛盾——未建立社群生态便急于商业化收割。
成功案例揭示破局方向。九号公司通过高端化、年轻化和智能化策略,2024年销量同比增长86%,其APP日活用户达行业均值的3倍。
春风动力旗下极核虽独立运营年轻化团队,推出支持ACC巡航、百度定制导航的智能车机系统,但过早收费策略削弱先发优势。技术突破方面,盘毂动力研发的侧挂电机效率达94%,释放电池空间并改善操控性,已获多家厂商合作意向。
△用户对极核智能功能的吐槽
行业未来将呈现技术、政策、模式的三重分化。钠电池、高压快充技术落地或使电池成本下降30%,2026年全球电摩市场规模预计达693亿元。
政策驱动效应显著。摩托车国六排放标准实施倒逼电动化,2030年电动摩托占比或突破30%。订阅制服务可能成盈利新支点,但需平衡用户体验与商业回报,极核取消的智能服务正是此类尝试的试错样本。
电动化本质是产业逻辑重构。企业需从“制造思维”转向“用户思维”,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九号MAU超行业均值60%的案例证明,用户运营能力已成核心竞争力。
组织变革同样关键,设立独立电动事业部、实施差异化考核(用户留存权重>短期销量)成为必然选择。技术层面可借力汽车产业链外溢,如比亚迪BMS技术已适配两轮场景。
而且当下营销环境里用户决策逻辑剧变——社群口碑影响力超传统广告2.3倍,但摩企用户社区MAU低于行业60%。此外,政策门槛同样提高,2024年新国标推动车辆信息化,单台车合规成本增加300-400元。
当电摩渗透率突破38%的临界值,行业已从“油改电”试探期进入“真电动”深水区。极核事件犹如缩影,警示摩企:失去技术敬畏与用户共情,即便手握燃油时代荣光,亦难在30万亿出行生态中夺得一席。这场转型战役,终将属于那些既能突破技术壁垒、又能重构用户关系的破局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