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宝马要大规模量产氢燃料电池系统这事儿,第一感觉,怎么过去隔三差五听说氢能要崛起,现在又轮到宝马出大招了呢?这不禁让人想问一句,氢能这玩意,到底能不能真正搞起来,还是隔几年炒一波概念割一茬韭菜?2028年,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留给大家想象和嘴炮的时间还是有的。咱们不妨先抛开所有的“美好愿景”和官方辞令,试着用最普通人的角度分析分析,这到底是场新技术革命,还是又一次的概念复读机?
首先,氢燃料电池车这事,历史真不短。隔三差五地,各路车企都亮个相。20年前开车门,大家还都在争论油车到底会被电车干掉,还是混动能杀出重围,现在倒好,氢燃料电池又出来刷存在感。宝马这回和丰田联合开发的第三代系统,说得神乎其神:体积小、效率高、集成度牛X、还支持各种车型平台。这架势,看着不像是随便玩票的,毕竟宝马要是蒙朋友,没必要喊丰田一起,也没必要投产到量产。可是问题来了,“厉害的技术黑科技”从实验室拉到市场,能不能落地,根本问题往往不是“有没有”,而是“能不能被用得起、用得爽、用得久”。
这么一个氢燃料系统,技术突破到底突破在哪儿?官方吹的“紧凑设计”其实是老生常谈,不少新型动力技术都把“体积小一圈”当卖点。说白了,谁都知道堆得越小越好,能省空间还减重,问题是对“平台通用性”影响有多大?咱普通人花真金白银买辆车,最关心的也不是“氢堆多小”,而是这玩意最后装车,花钱是不是多,安全性靠不靠谱,最关键:现实里有没有地方加氢?续航高不高,出个远门能不能被撂路上,这都是一堆堆实际问题。
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就是加氢设施的严重滞后。中国、日本、欧美都做了几十年推广,各国政府折腾下来的加氢站数量,跟加油站比那简直就是超市门口和大型商场的差距。氢气难储存,运输成本高,安全隐患大——你买得起氢燃料车,能不能在家门口把它加上满满一罐氢?电车买个家用充电桩还能凑合下,氢呢?这玩意家里安不起,一罐氢压错了都能上新闻联播。换句话讲,技术突破挺多,但真正掣肘的,是社会层面的基础设施和成本合算的问题。没这个,量产再多技术再牛也没用。
有人说,宝马这东西能不能成为行业拐点,就看氢能到底能不能被“便宜”和“便利”。新能源现在风头最劲的还是电动和混动,哪怕前些年喊得火热的“换电模式”,铺开都费劲。氢能最大的问题始终就是“成本高、场景少、推广难”。从制造、运输到加注,每个环节都比电更烧钱更麻烦,压根没形成经济规模。你要说用在头部商用车,比如卡车、公交,确实有其不可替代性;但想让普通消费者像买电车那样买氢车,现在还是天方夜谭。氢本身还得看它是不是“绿氢”,要不就是跟用煤发电的电车没啥本质区别。
那有人会问,要是氢能真能解决“便宜”和“便利”这俩问题,新能源行业电动不是要被冲击?——理论上没错。氢最好一加,几分钟补满,续航远甩一般电车。只要加氢站够多、价格亲民、安全过关,搞不好真就是燃油时代的“终极替代”。可问题就是,距离做到这一点,人类还得扒拉好几年,甚至十几年才有戏。现在宝马这个第三代引擎量产,是不是拐点,关键还是“用不配套”。消费者不傻,投票用钱包买,新鲜劲过后,真有多少人会选氢?厂商除了发布会造势,愿意扎实投入推广加氢站、压成本、给市场时间吗?这不是隔壁BYD和特斯拉用命拼市场教育换来的经验。
有朋友说,那也不能小看宝马、丰田这种理工巨头,因为他们提前卡位,等行业一旦有突破,就能立马爆发。确实,得有厂商吃螃蟹,行业才可能逐步成熟。电动汽车踏实推广了十几年,基础设施才慢慢铺开。宝马、丰田这波出手,加大技术集成度,推动平台通用,起码是在掏腰包推着行业往前跑。要是所有车企都等市场成熟才动身,估计再过二十年也见不到氢能车满大街跑。所以看宝马这事,技术突破是前提,但真正“车跑起来,市场用起来”,还是得比谁更能忍得住赔钱打基础、啃得动社会土壤。
全球新能源的赛道其实就是一条漫长象棋,你得承认,各家都盯着“下一个风口”,没谁愿意真落后。过去中国在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杀疯了,把日韩美巨头逼得转型升级,日系车企不会甘心十年后再被拉开差距。丰田其实一直没死心玩氢能,宝马也乐意拉个手,大家抱团押点赌注。在主流市场电车拼红了眼的当口,谁也不敢把鸡蛋全放在一篮子,把技术储备一代一代搞好,哪个赛道突然爆发,自己总能跟得上。这种战略性“卡位”,也只能是有钱有技术底子的头部厂商做,小品牌真没这底气烧钱玩。
但说到底,宝马推第三代氢燃料系统这事,更像是行业风向标,离终极普及还有十万八千里。新能源每跨一步,都得解决成百上千个和“便不便利”“用不起”的难题。新动力系统光靠首发量产,是没法逆天改命的。你再看新能源行业,无论动力换代还是平台进化,最后决定趋势的始终是:用户用得爽不爽,企业用得住用得长,各种配套成熟不成熟。真要让氢能成为下一个风口,至少得有哪一家企业啃下了“规模化、便民化”这两根硬骨头,并且行业能一起跟进。宝马动手了,但下一步还要看谁能做配套,谁敢把坑填了,谁先解决成本和安全。
至于未来五年能不能看到“氢能风口”到来?要我说,这几年就能看出苗头,但想见到铺天盖地还早。好比二十年前手机能打彩信的时候,谁能想到今天的智能机普及到连外婆都刷短视频?技术升级的事,很少一步到位;但每一步突破,都是个全行业跟着“开眼界”的信号。宝马的动作,也许不会立刻改变新能源版图,但愿意投入就是好事。最怕的就是嘴上说创新,实际没人敢砸钱耐心等风起。现在头部厂商冲在前面,大公司敢下场,小行业才可能成气候。说句大白话,用户的要求其实不多——买得起、用得上、方便补能、不强行智商税、别半路撂挑子。所以,宝马,别光整发布会,基础设施和配套供应链要真跟得上,才真的算新拐点。让时间来检验,到底是新风口,还是新一波PPT营销。毕竟,耐心能看出真风口,耐得住等风来,也才配得上抓风口。
总之,氢能能不能成气候,我不押宝,但我乐意等。你说呢?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