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走在路上听到个修车师傅和我吐槽,这车都快变智能壁垒了,我都跟不上了。我随口一问:新的华为联名那个铂智7,听说座舱很牛?他点点头:不止座舱,激光雷达都上了,科技感爆棚。我心里想:这都成硬核卖点了么?算了,别掉进科技越多越复杂的陷阱。
你知道吗?广汽丰田新出的这款铂智7,估算轴距在3米零2左右(样本少,估计就是这个范围吧)。短胎到后门的距离,算算车长一个六成……大概在五米多点(体感)。平均油耗,算下油费和尾气成本,几乎是同价位汽油车的三到四倍的充电成本(估算/样本有限),于我这普通人,还是电动车更划算的。
比起竞争,特别是那个同价位里,别说宝马或者奥迪的纯电,连一些国产品牌,都在走性能和科技的平衡线。像我知道的那两款切合实际的电车——它们的悬挂更讨喜,也更实用。相比之下,铂智7的空气悬挂什么的,有点炫耀的感觉。我还不没细想过——它是不是真得实用多了?或者只是看起来高端?
打个比方,我在研发环节想:这个车的雷达就像你买智能手机,前几代可能每秒刷新60次,最新的能做到120次,操作更顺畅。这次搭载的激光雷达,估算成本大概是几千块(估算),但给那套自动驾驶带来硬核保障,比如在高速公路上自动跟车,算账,如果在城市复杂路况,表现会不会卡壳?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的那个高配版本搭载华为Drive One电驱,最大功率大概207千瓦(来一看,就跟开电动摩托车奔跑一样有劲),这让我想到——功率越大,续航是不是越不稳定?其实不一定,比如车重也是因素,电池的设计很重要。用华为的技术,能为这个车带来什么更好的用户体验?这是我比较关心的。
说到这,想起某个朋友的话:我感觉这些科技配置,反而让车子变得更复杂了。我也偶尔抱怨:搞得跟苹果发布会一样,折腾半天,真正用起来是不是就那么那么回事?但你说,像激光雷达,能避免飞出车道,那技术真香吧?
(这段先按下不表)
实际上,这个车的整体设计还是偏年轻化,家族式语言,那种家族感我倒觉得有点像苹果那种产品线,看得清楚、记得住。内饰:悬浮触屏+液晶仪表支持无线充电,其实就是满足了年轻人的审美,也符合快节奏的用车惯。你会不会觉得,内饰上的木纹多了点伪高级感?我有点犹豫。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我不太确定,木纹装饰的耐用度,在长期使用中是否会变差?谁都知道年轻消费者喜欢简洁科技,这个怀挡换挡器,确实比旋钮更直观。一个细节:我看那个半隐藏门把手,有点像隐藏式把手,开合快,更美观,但用久了会不会遇到卡壳或磕碰问题?
比起这台车的硬件,我倒更关心供应链怎么保证持续供货。大家都知道,硬件越复杂,供货风险越高。尤其是激光雷达和芯片,在行业供应紧张的背景下,能不能保证交付?这就像你买手机,突然发现没货,等半天,那滋味不好受。
我还在想,那个鸿蒙座舱到底有多顺手?我能想象,像用手机一样操作车载系统,但实际体验得多快?我有点觉得,除非操作流畅到让人忘记自己在用科技,否则就挺鸡肋。这个软件+硬件结合,是个大问题。
有个细节我没细想过——华为会不会像苹果一样,给车带来系统更新?或者它只是在硬件上拼命,软件还没跟上每天推新?这种软件即服务模式,我倒觉得在车上,不知道是不是真用得到?
导向这个问题,想给车厂一个提示:不要只是堆硬件,还得考虑用户是否真用得上。否则,科技越多,学会操作越难。
问我个问题:这车的自动驾驶能力,真的能解放驾驶者吗?还是说,还是得靠司机盯着?你觉得,行业里凌晨三点自动驾驶返航这事,未来是不是能变成日常?
我相信,很多年轻人其实并不在意说起来很牛的配置,只在意能舒服、便捷地用车。这辆车,我觉得还是看得见未来的,但也有可能看得太远,忽略了基本的用户需求——车里点个灯、调个座椅线性,才真是用得顺手。
说到这,我发现自己对这辆车其实挺纠结的。一个问号在脑袋站岗:如果这车卖的好,是不是就是科技炫耀的结果?还是满足了真正用的需求?我还得再去看一哈售后和实际体验。
就这么着,车到最后还是得变得更贴近生活。司机我站在旁边,看着座椅怎么调,就像调起沙发一样,觉得舒服就行。这些最基础的细节,反而容易被忽略,却才是真实的车的关键词。
你觉得,这台华为和丰田合作的爆品能给市场带来惊喜,还是会昙花一现?或者说,用户真正关心订车时心里的那点实用主义——你猜得出么?
全部评论 (0)